《明之风云录 第55集:权力洗牌》
京城的硝烟渐渐散去,大战过后的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紧张与肃杀的气息。宫墙之内,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复杂地看着殿下站着的朱棣。此次平定苏逸联盟的叛乱,朱棣可谓居功至伟,若不是他当机立断、亲率大军赶来,恐怕这皇位都要不保了。
“朱棣,此次你护驾有功,又挫败逆贼阴谋,朕心甚慰,特封你为燕王,赐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封地再扩充百里,且可参与朝中诸多军政要事的决策。”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满朝文武听着这丰厚的封赏,心中各有思量。
朱棣赶忙跪地谢恩,一脸的谦逊与忠诚:“陛下洪福齐天,臣不过是尽了臣子本分,能护得陛下周全,保我大明安稳,是臣之荣幸,岂敢居功,谢陛下隆恩。”可在那低头的瞬间,他的眼眸深处却闪过一丝旁人难以察觉的野心之光。
朝堂之下,那些曾经与苏逸联盟有所瓜葛,或是在暗中反对朱棣的官员们,此刻都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他们知道,一场针对他们的风暴即将来临。
果不其然,没过几日,一道道旨意从宫中传出。礼部尚书张大人,因曾多次在朝堂上附和苏逸,对朱棣出言不逊,被罢去官职,贬为庶民,即刻回乡,永不录用。张大人听闻旨意时,瘫倒在地,家中老小哭声一片,可圣旨难违,只能灰溜溜地收拾行囊离开这繁华京城,曾经的权势荣耀都成了过眼云烟。
而兵部侍郎李将军,被查出暗中给苏逸联盟传递军事情报,意图在混乱中谋取私利,此等叛国之举罪不可赦。皇帝下令将其流放至苦寒之地,枷锁加身,在押送的队伍中,李将军满脸悔恨,却也只能在百姓的指指点点中踏上那未知的苦难之路。
随着一个个官员的倒台,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那些平日里与朱棣交好,或是明智地早早站到朱棣阵营的官员们,此刻则是春风得意。
谋士林羽陪着朱棣在王府中议事,看着桌上的一份份情报,皆是关于朝廷官员动向的。林羽微微皱眉道:“王爷,如今这权力洗牌,虽说对咱们有利,可也得小心行事,莫让陛下起了猜忌之心啊。毕竟这朝堂之上,平衡一旦打破,容易再生事端。”
朱棣手抚着胡须,微微点头:“林羽,你说得不无道理,不过本王如今深得陛下信任,只要行事不逾矩,暗中徐徐图之,这朝堂早晚尽在掌控之中。”说罢,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在向他招手。
在这权力更迭的动荡时期,江湖上也不平静。那曾帮助过朱棣的侠女叶灵,在京城的街头巷尾游走。她看着那些官员府邸前的兴衰变化,心中感慨万千。她本是随性洒脱之人,可卷入这朝廷纷争后,越发觉得这权力争斗的残酷。
一日,叶灵在茶馆中听闻几个书生在谈论朝堂之事。一个书生叹道:“唉,这朝廷的权力洗牌,受苦的终究是咱老百姓啊。那些官员忙着争权夺势,哪还顾得上民生,赋税越来越重,日子越发不好过咯。”
另一个书生则反驳道:“话也不能这么说,如今燕王得势,若他能心系百姓,说不定往后这日子还能好过些呢。”
叶灵听着他们的谈论,暗暗记下,想着得找机会和朱棣说说这民间的情况,可又怕朱棣此时一心扑在权力扩张上,无暇顾及这些。
朱棣这边,在权力洗牌的过程中,开始逐步安插自己的亲信到各个重要职位。他将自己的心腹赵将军调入京城,掌管京城的部分兵权,美其名曰加强京城防卫,实则是为自己增添筹码。
而在文官方面,他扶持了一位年轻有学识的官员陈大人,此人对朱棣忠心耿耿,才思敏捷,朱棣让他在朝堂上多为自己发声,拉拢更多中立的官员。
皇帝虽说给了朱棣诸多权力,可也并非毫无察觉朱棣日益膨胀的野心。他暗中吩咐自己的贴身太监王公公密切留意朱棣的一举一动,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来报。
王公公领了旨意,每日里看似不经意地在各官员之间穿梭,实则是在收集情报。
一次,朱棣在王府中宴请几位朝中重臣,商讨关于改革盐税一事,这本是为了充盈国库的好事,可在王公公的添油加醋汇报下,却成了朱棣妄图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证据。
皇帝听闻后,眉头紧皱,心中对朱棣的信任有了一丝动摇,可又念在朱棣刚刚立下大功,不好发作,只是在朝堂上旁敲侧击地提醒朱棣莫要越权行事。
朱棣何等聪明,自然听出了皇帝话中的深意,他表面上诚惶诚恐地应下,保证绝无此意,可回到王府后,却愤恨地拍着桌子:“哼,陛下这是信不过本王了,本王为这大明江山尽心尽力,他却如此猜忌,真是寒了忠臣的心呐。”
林羽赶忙劝解道:“王爷息怒,如今局势微妙,陛下有所顾虑也是人之常情,咱们还是按捺住性子,继续巩固实力,待时机成熟,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怒火,点头道:“也罢,那就暂且韬光养晦,不过这权力的布局可不能停,还得继续谋划。”
在这暗流涌动的朝廷中,地方上也受到了权力洗牌的影响。一些原本依附于被罢官官员的地方势力,开始重新寻找靠山。有的主动向朱棣示好,送上厚礼,希望能得到庇护;有的则持观望态度,想看看局势到底如何发展。
南方的一位知府刘大人,本是靠着曾经的礼部尚书张大人的关系才得以坐稳官位,如今张大人倒台,他担心自己的仕途,便备上一份厚礼,不远千里来到京城,想要拜见朱棣。
可朱棣却没有轻易见他,而是先让林羽去试探一番,看看此人是否可用。林羽与刘大人一番交谈后,发现此人虽有些趋炎附势,但在治理地方上倒也有些手段,便回禀朱棣可以收下这个助力。
朱棣这才召见刘大人,一番寒暄后,朱棣说道:“刘大人,你若真心投靠本王,往后可得好好为百姓做事,把那一方水土治理好,本王自然不会亏待你。”
刘大人赶忙点头哈腰道:“王爷放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王爷厚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势力向朱棣靠拢,他的影响力逐渐从京城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而那些被流放或者罢官官员的家族,有的不甘心就此没落,暗中谋划着复仇。
被流放的李将军的弟弟李二,在江湖上召集了一批亡命之徒,准备在朱棣出行的路上设伏,想要取朱棣性命,为兄长报仇雪恨。
他们提前打探好了朱棣的行程,选在了一处偏僻的山谷中埋伏。可朱棣身边护卫众多,且林羽早有防备,提前察觉到了异样。当李二等人发动袭击时,朱棣的护卫们训练有素地进行反击,不一会儿,李二等人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大半,李二也被生擒。
朱棣看着被绑着的李二,冷哼一声道:“就凭你们也想动本王,真是自不量力。本王念你是为兄长报仇,尚有一丝情义,饶你不死,回去告诉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莫要再做这等蠢事,否则休怪本王不客气。”说罢,便让人放了李二。
经此一事,朱棣越发觉得自己的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了王府的防卫,同时也加快了在军中安插亲信的步伐。
在文化方面,朱棣也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布局。他召集了不少文人墨客,在王府中举办诗词雅集等活动,表面上是附庸风雅,实则是想通过这些文人传播对自己有利的言论,塑造自己礼贤下士、心怀天下的形象。
一位颇有名气的大诗人王逸,在参加了朱棣的雅集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几首夸赞朱棣功绩、品德的诗篇,在京城的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引得不少人对朱棣更是另眼相看。
可也有一些清流文人,对朱棣此举颇为不屑,认为他这是在沽名钓誉,妄图用文化来粉饰自己的野心。其中一位名叫孙然的老学究,在自己的讲学中公开批评朱棣,说他心思不正,不应在朝堂权力未稳之时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话传到朱棣耳中,朱棣本想发怒,可林羽劝道:“王爷,这孙然不过是个迂腐书生,若咱们对他动手,反而落人口实,不如就由他去说,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咱们只要把实事做好,旁人的闲言碎语不足为惧。”
朱棣觉得有理,便压下了怒火,继续专注于自己的权力布局。
时间慢慢过去,朝廷的权力洗牌逐渐进入尾声,可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在涌动。朱棣的野心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要彻底爆发,而整个大明王朝,也将在这风云变幻中走向未知的命运。
朱棣在王府中看着各地送来的情报,心中默默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诸多的阻碍需要一一清除。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坚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掌控这天下的命运,去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而在皇宫之中,皇帝也时常夜不能寐,他望着那璀璨却又冰冷的星空,心中隐隐觉得,朱棣这颗棋子,或许己经渐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这大明的天空中悄然酝酿着。
朝廷上下,官员们依旧每日上朝、议事,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被卷入那无情的权力漩涡之中。这权力洗牌后的朝堂,就像一片平静却暗藏危机的湖面,只等那一颗石子落下,便会再次掀起惊涛骇浪。
叶灵在京城待久了,越发觉得这朝堂的氛围压抑,她找到朱棣,说道:“王爷,如今这朝廷权力洗牌后,看似安稳了些,可我总觉得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您可得小心啊,别被这权力迷了眼,忘了初心。”
朱棣看着叶灵,微微一笑道:“叶姑娘,你的心意本王明白,不过这天下大事,本就是风云变幻,本王自会谨慎行事,只是有些事,一旦踏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本王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这大明能有更好的未来。”
叶灵听了朱棣的话,微微皱眉,她知道自己劝不住朱棣,可又实在担心这大明的江山会因为这无休止的权力争斗而陷入动荡。她暗暗决定,自己要多留意着些,若真有什么危机出现,也好尽力去化解。
在民间,百姓们对于朝廷的这些权力变动,感受最为首观的就是赋税的变化和一些政策的调整。有的地方因为新上任的官员是朱棣的亲信,开始推行一些减轻赋税、鼓励农桑的政策,百姓们的日子渐渐好过了起来;可也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朱棣,过度征收赋税,搞得民怨沸腾。
一位老农对着自家荒芜的田地唉声叹气:“这朝廷变来变去,受苦的还是咱老百姓啊,这赋税越来越重,种的粮食都不够交的了,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哟。”
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则气愤地说:“听说都是那燕王在背后捣鼓,他现在权力大了,就不管咱老百姓的死活了,咱们得找个法子去告一告才行。”
老农赶忙拉住年轻人:“你可别乱说,那燕王如今权势滔天,咱这小老百姓哪能斗得过他呀,还是忍忍吧,说不定过阵子就好了。”
而朱棣此时,正召集着谋士们商议着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树立威望。林羽建议道:“王爷,如今百姓们对赋税之事多有怨言,咱们不妨从这方面入手,下令彻查那些胡乱征税的官员,严惩不贷,再适当减免一些赋税,让百姓们感受到王爷您的关怀,如此一来,民心所向,大事可成啊。”
朱棣点头称是,当即下令让各地官员自查自纠,如有违规征税者,绝不姑息。这一举措下达后,不少地方的情况得到了改善,百姓们对朱棣的态度也有了些许转变,开始传颂起燕王的好来。
可在朝廷的权力核心处,那些老牌的勋贵家族们,看着朱棣一步步崛起,心中十分不满。他们觉得这朝堂本就是他们的天下,朱棣一个藩王,如今却要打破这平衡,分走他们的权力,实在是不能容忍。
其中以曹国公府最为激进,曹国公暗中联合了几家勋贵,准备联名上书皇帝,弹劾朱棣,说他结党营私、妄图篡权,想要借此打压朱棣的势头。
他们的上书送到皇帝面前时,皇帝看着那言辞激烈的奏章,心中也是纠结不己。他既不想让朱棣的势力无限制地膨胀,可又怕真的打压朱棣,会引起朝堂动荡,毕竟如今朱棣在军中、民间都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皇帝思索良久,最终只是将奏章留中不发,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曹国公等人得知后,十分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寻找机会,想要遏制朱棣的发展。
朱棣这边,通过眼线得知了曹国公等人的举动,心中冷笑,却也没有轻举妄动。他决定先从这些勋贵家族的旁支入手,慢慢瓦解他们的势力,让他们自顾不暇,也就没心思来对付自己了。
于是,朱棣让林羽去调查这些勋贵家族旁支的把柄,林羽办事得力,很快就搜集到了不少证据,有贪污受贿的,有欺压百姓的,还有私通外敌的。朱棣便将这些证据一一呈递给皇帝,让皇帝来处置。
皇帝看到这些证据后,大为震怒,当即下令对涉事的勋贵旁支进行惩处,有的被削去爵位,有的被关进大牢,一时间,这些勋贵家族内部人心惶惶,忙着处理自家的烂摊子,再也无暇顾及朱棣了。
在这权力洗牌的过程中,各方势力你争我斗,朱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果敢以及身边一众谋士、将领的辅佐,逐渐占据了上风。可他也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前方等待着他的,或许是更加艰难的挑战,是那通往皇位的荆棘之路,但他毫不退缩,因为他的野心己经如同燎原之火,燃烧得越发旺盛,势要将这大明天下,纳入自己的囊中。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棣的布局越发缜密,他的势力如同一张大网,在朝堂、在民间、在军中,都逐渐蔓延开来,笼罩着整个大明王朝。而这王朝的命运,也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悄然驶向未知的方向,所有人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等待着那最终的结局,那决定大明未来的关键时刻的到来。
朝廷的权力洗牌,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理想而战,可这场战争的胜负,却关系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命运,关系着大明江山的兴衰荣辱,而朱棣,己然成为了这场权力风暴的中心,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举动,都将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波澜壮阔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