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暗流涌动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朝堂斗争和边疆战事之后,明朝看似迎来了短暂的平静,但实则暗流涌动。皇帝在宫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他秘密召集了一批年轻有为、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幕僚团队,专门为自己出谋划策,以应对朝中那些老臣们的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边疆的一位守将李将军察觉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异动。他们最近频繁地在边境附近集结兵力,似乎有大规模入侵的迹象。李将军迅速将这一情况写成奏折,快马加鞭地送往京城。然而,这封奏折在朝中却引发了一场争论。一些大臣认为这只是游牧民族的常规活动,不必大惊小怪;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应该立刻加强边防,以防万一。皇帝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的观点。
朝堂激辩
早朝时分,金銮殿内气氛凝重。李将军的奏折被呈到了御前,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面色略显凝重,目光扫过殿下诸位大臣。
礼部尚书王大人率先出列,手持笏板,声音沉稳却透着几分不以为然:“陛下,臣以为那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有秋冬时节集结人马的习性,或只是为了狩猎,储备过冬物资,过往多年皆是如此,不足为惧啊。此刻若贸然调兵遣将加强边防,劳民伤财不说,还恐惊扰了边境百姓,让他们不得安宁呀。”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张大人立刻上前反驳:“王大人此言差矣!今时不同往日,那游牧民族近些时日集结的兵力远超往昔,且装备精良,马匹膘肥体壮,这绝非只是简单狩猎之举。若是我等掉以轻心,待他们真的挥兵南下,我大明边疆必将生灵涂炭,防线恐也会一溃千里呀,还望陛下即刻下令增兵边防,以防万一。”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之声此起彼伏,回荡在这威严的大殿之中。皇帝眉头紧锁,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深知这决策关乎着大明的安稳,可两边说得似乎都有几分道理,着实难以决断。
皇帝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众卿莫要再争,此事朕需再斟酌斟酌,退朝吧。”说罢,便起驾回了后宫,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各自怀揣着心思散去。
后宫密议
皇帝回到养心殿,屏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了那新组建的幕僚团队成员。这些年轻官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中透着机敏与忠诚。
皇帝看着他们,缓缓开口道:“今日朝堂之上,诸位爱卿也都听闻了那边疆之事,你们说说,朕该如何是好?”
一位名叫陈言的年轻谋士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可轻信一方之言。可先派几位精明能干、熟悉边疆情况的探子前去仔细探查一番,摸清楚那游牧民族的真实意图,再做定夺也不迟呀。”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皇帝也觉得此计可行,当下便吩咐下去,让暗卫营挑选得力之人即刻出发前往边疆。
而另一边,在后宫之中,皇后也听闻了朝堂上的争论,她深知此事重大,便差人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公公请来。王公公侍奉皇帝多年,最是懂得察言观色,知晓许多宫廷内外的隐秘之事。
皇后端坐在凤榻之上,神色严肃地问道:“王公公,今日边疆之事,陛下心中怕是极为为难,你在旁可有看出些端倪?”
王公公弓着身子,赔着笑脸回道:“回皇后娘娘的话,陛下确实忧虑,这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执一词,陛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呢。不过老奴瞧着,陛下对那游牧民族的动静还是颇为上心的,想来定会谨慎处置。”
皇后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你且多留意着,若有什么消息,及时来告知本宫,这大明的安稳可容不得半点差池。”王公公应了一声,便退了下去。
边疆风云
在边疆,李将军依旧每日亲自巡查防线,望着远方那游牧民族集结的营地,心中的担忧愈发浓重。他深知那些大臣们在京城的争论,可他身处前线,清楚地感觉到那即将到来的风暴气息。
这日,李将军正在营帐中与麾下几位将领商讨应对之策,突然有士兵来报,说是抓到了几个形迹可疑之人,在营地附近鬼鬼祟祟,似在窥探军情。
李将军一听,立刻让人将那几人带进来。只见那几人虽身着普通百姓服饰,可眼神闪烁,透着不寻常。李将军厉声问道:“你们是何人?为何在此处窥探我军营?”
其中一人起初还想狡辩,可耐不住李将军的威吓,最终道出实情。原来他们是受那游牧民族首领所派,前来打探明军的兵力部署以及粮草储备情况,以便回去制定进攻计划。
李将军听后,心中大惊,他知道这意味着大战恐怕是一触即发了,当下便下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加强巡逻,同时又写了一封加急奏折,将这最新情况再次送往京城,言辞恳切地恳请皇帝尽快做出决断,增兵支援。
而那游牧民族这边,首领巴特尔召集了各部落的酋长,在大帐之中商议着进攻之事。巴特尔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眼神中透着凶悍与野心。
他大手一挥,说道:“如今那明朝朝堂还在争论不休,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只要我们一举突破他们的防线,那中原的肥沃土地、丰富财物便都将归我们所有,诸位可都要奋勇杀敌啊!”
各部落酋长纷纷响应,一时间,整个营地内喊杀声震天,士气高昂,只等一声令下,便要朝着明朝边疆汹涌而来。
京城暗流
京城之中,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各方势力也在暗中较劲。
那主张按兵不动的礼部尚书王大人,其实暗中与京城的一些富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富商们平日里靠着与朝廷的各种生意往来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害怕一旦边疆战事吃紧,朝廷加大赋税,或者征兵征粮影响到他们的生意,所以才买通王大人,让他在朝堂上力主不要理会那所谓的“边境异动”。
而兵部侍郎张大人这边,虽然一心为了大明的边防安危,可也因此触动了一些朝中保守势力的利益。那些老臣们习惯了安稳的日子,觉得只要不主动挑起事端,就能维持现状,他们在背后对张大人诸多非议,甚至暗中谋划着如何打压他,让他不再执着于增兵边防之事。
还有那神秘的江湖组织,听闻了边疆的风声以及京城朝堂的纷争后,也想趁机浑水摸鱼。他们派出了不少高手潜入京城,有的混入了达官贵人的府邸,企图窃取机密情报,有的则在市井之中散布各种谣言,说什么“大明气数将尽,边疆必破”之类的话,搞得京城百姓人心惶惶,市井之间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氛围。
皇帝派出去的探子们一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朝着边疆赶去。他们乔装改扮,小心翼翼地避开各方眼线,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若不能带回准确的情报,那大明将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情报纷争
数日后,皇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突然有暗卫来报,说是探子们有了消息传回。皇帝赶忙让人将情报呈上,打开一看,眉头皱得更深了。
原来探子们带回的消息并不一致,有的说那游牧民族确实只是在进行常规的集结演练,暂无入侵之意;而有的却称己经发现了他们准备攻城的器械,大战迫在眉睫。
皇帝心中恼怒,这模棱两可的情报让他更加难以决断了。他再次召集了大臣们进宫议事,将探子们的情报展示出来。
这下,朝堂上的争论更加激烈了,王大人拿着那说无入侵之意的情报,振振有词:“陛下,您看,这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分明就是我等多虑了,若此时还要增兵边防,那岂不是劳而无功,徒增损耗啊。”
张大人则拿着另一份情报,焦急地说道:“陛下,切不可轻信啊,这情报有出入,定是那游牧民族有所防范,故意混淆视听,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呀,若再犹豫,悔之晚矣!”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一位名叫林旭的年轻御史站了出来,他向皇帝行了一礼,沉稳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刻不论情报真假,加强边防总归是没错的。我们可以一边继续派人探查,一边先调派部分兵力前往边疆,以防万一。如此,就算那游牧民族无心入侵,也不过是耗费些钱粮,可要是真的打过来了,我们也不至于毫无防备啊。”
皇帝听了,觉得林旭之言颇有几分道理,心中的天平开始微微倾斜。可就在这时,一首沉默的内阁首辅李大人开口了:“陛下,此举不妥啊。如今国内赋税本就繁重,若再调兵,百姓负担更重,况且这只是猜测,并无确凿证据表明那游牧民族要入侵,还望陛下三思啊。”
皇帝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关乎着大明的国运、百姓的生计,他实在不敢轻易下决定,最终只能无奈地宣布再议,让大臣们各自回去再想想对策。
各方动作
回到府中的王大人心中有些慌乱,他知道若是皇帝最终决定增兵边防,那他之前收受富商钱财,阻拦此事的行径一旦被揭露,那可是灭顶之灾。于是,他暗中派人去联系那些富商,让他们再准备一笔钱财,打算去贿赂一些关键的官员,争取让更多人站在自己这边,阻止朝廷增兵。
张大人则是心急如焚,他亲自前往各个军营,查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又盘点了京城周边可调用的粮草物资,做好了随时支援边疆的准备,同时还西处联络朝中志同道合的大臣,希望能一起说服皇帝,让其重视边疆的危机。
而在边疆,李将军等不来朝廷的援兵,却发现那游牧民族的动静越来越大了。他们开始频繁地试探性攻击明军的前沿哨所,虽然规模不大,但也让明军的士兵们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李将军一边组织士兵们顽强抵抗,一边再次写奏折向皇帝陈情,甚至表示若朝廷再不发兵,他只能以这有限的兵力与敌军决一死战了,哪怕是战死沙场,也要捍卫大明的边疆。
那江湖组织在京城的活动愈发猖獗,他们趁着夜色潜入了兵部的库房,企图偷走边防的布防图,幸好被巡逻的士兵及时发现,一番打斗之后,虽然赶走了那些江湖人士,但也让京城的防卫气氛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转机初现
就在局势愈发胶着之时,一件意外之事发生了。
一位常年在边疆与游牧民族做贸易的商人,听闻了两边的紧张局势后,冒着风险来到京城,求见皇帝。皇帝听闻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求见,便宣他进宫。
那商人跪在御前,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一一道来。原来,他在与游牧民族交易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部落中的小人物,从他们口中得知,这次游牧民族的集结确实是有大动作,他们的首领巴特尔早就眼红中原的繁华,想要趁着明朝内部意见不一的时候,打个措手不及,好掠夺一番。而且,那商人还带来了一些他偷偷绘制的游牧民族营地内部的草图,上面标注了一些重要的营帐位置以及疑似藏有攻城器械的地方。
皇帝拿着这些草图,心中有了底,他对那商人重重有赏,随后立刻召集大臣们进宫。这一次,皇帝将商人所说的情况以及草图展示出来,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王大人还想狡辩,可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也说不出什么有力的话来。皇帝当机立断,下令张大人即刻调配京城周边的三万精兵,火速前往边疆支援李将军,同时又让各地加紧筹集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
暗流涌动不停歇
虽然朝廷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可那京城中的各方势力却并未就此罢手。
王大人知道自己大势己去,可他不甘心就此落败,便想着在大军出征的过程中做些手脚,拖延时间,甚至妄图让这支援的军队半路折戟,好掩盖自己之前的过错。
而那江湖组织见偷布防图不成,又打起了粮草运输队的主意,他们准备在半路上劫走粮草,让边疆的明军陷入缺粮的困境,这样他们便可在混乱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边疆的李将军得知朝廷发兵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刻整顿军队,准备与援军配合,给那来犯的游牧民族一个迎头痛击。可他也明白,大战在即,局势依旧严峻,这暗流涌动的背后,还有无数的危机等待着去化解,而大明的命运,也将在这一场场的明争暗斗、刀光剑影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