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55章 拜师教授

执掌风 老黑与宸宸 3932 字 2025-06-17

第二天下午,两点五十分。

闵家家站在历史系那栋爬满常青藤的红砖小楼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擂鼓般的心跳。换上了自己最好的一件中山装,头发仔细梳理过,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和一支吸饱了墨水的英雄钢笔。

敲响那扇挂着“林海”名牌的深色木门时,他的指尖微微有些颤抖。

“请进。”里面传来林教授平和的声音。

推门而入。一股混合着旧书、陈墨和淡淡樟脑丸的气味扑面而来。办公室不大,却堆满了书。西壁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种线装书、精装书、图录和期刊。一张宽大的红木书桌占据了大半空间,桌上同样堆满了书籍、资料、卷轴,还有几件用软布垫着的、形态各异的陶器瓷片标本。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堆和器物上投下温暖的光带。林教授正伏案写着什么,鼻梁上架着那副黑框眼镜。

“林教授。”闵家家恭敬地问好。

林教授抬起头,指了指书桌对面一张空着的椅子:“坐。” 他放下笔,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闵家家身上,带着审视,却不再有昨日的探究,更像是一种确认。

“闵家家,”林教授开门见山,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你的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演能力,还有对器物本身的那种…首觉,都很好。更重要的是,你肯钻,有股子韧劲儿。这在学问一道上,比天分更重要。”

闵家家屏住呼吸,腰背挺得更首了。

“但是,”林教授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如刀,“文物鉴定,不是耍小聪明,不是看图说话。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深厚积淀和敬畏之心的学问。一器一物,承载的是千年文明,是匠人心血,是历史密码。看走眼,轻则损财,重则愧对祖宗,误导后人!”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般的重量,敲打在闵家家心头。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肃穆感。

“我林海教书育人二十多年,收徒极严。入我门下,须立三规:”林教授竖起三根手指,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闵家家的眼睛。

“一、戒浮躁功利。鉴宝非为敛财,首重求真求实。心不正,眼必盲!”

“二、戒浅尝辄止。学问如瀚海,当穷尽一生之力,孜孜以求。一日不学,一日则殆!”

“三、戒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方成大器。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必入歧途!”

他每说一条,闵家家的心就沉静一分,也凝重一分。这三条戒律,如同三把戒尺,悬在了他的精神之上。

“此三规,守得住否?”林教授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堆满书籍的斗室里回荡。

闵家家猛地站起身,没有丝毫犹豫。他走到林教授书桌前,双膝一屈,郑重地跪了下去!这一跪,跪的不是权势,不是恩惠,而是对浩瀚学问的敬畏,是对传承的郑重承诺!

“学生闵家家!”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异常清晰坚定,“愿拜林海先生门下,研习文物鉴定之道!先生所立三规,学生谨记于心,必恪守终身!若有违逆,天地不容!”

没有繁文缛节,没有香烛供品。只有一跪,一诺,在堆满典籍和文物的斗室里,在午后寂静的阳光里,完成了最朴素也最庄重的拜师仪式。

林教授看着跪在面前的年轻人,那张清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极淡、却无比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绕过书桌,伸出苍白却异常有力的手,将闵家家扶了起来。

“起来吧。”林教授的声音温和了许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他走到书架旁,打开一个上锁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用深蓝色绒布包着的小包。解开绒布,里面是一个黄铜外壳、镜片澄澈、握柄温润的老式放大镜。

他将放大镜递到闵家家面前:“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第一件工具,跟了我十多年了,今日,传给你。”

闵家家双手接过,触手冰凉沉重,仿佛握住的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放大镜黄铜的外壳被得油亮光滑,镜片边缘有细微的磕痕,无声诉说着它陪伴主人走过的漫长岁月和无数真伪的较量。

“鉴宝之道,始于‘看’。”林教授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晰和条理,“这‘看’,不是用眼睛,是用心,用脑子,用你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格物’。从今天起,先从陶瓷开始,之后在学鉴定书法和画作,忘掉你之前那些野路子的‘感觉’。跟我从最基础的胎、釉、型、纹、款、工开始,重新学起!从最不起眼的瓷片、陶片开始,一片一片地‘格’!”

他走到书桌旁,拿起一块灰扑扑、边缘粗糙、毫不起眼的陶片,放在闵家家面前:“现在,告诉我,这是什么?什么时代?什么窑口?依据何在?”

闵家家握着那枚带着师父体温的放大镜,深吸一口气,俯下身,将镜片对准了那块看似平凡的陶片。冰凉的黄铜贴着他的指腹,澄澈的镜片下,那片灰陶的肌理、胎土的颜色、夹杂的砂粒、残留的模糊刻划纹饰……瞬间被放大,变得无比清晰。一个新的世界,带着泥土的深沉与历史的厚重,在他眼前缓缓展开。而他的求学之路,从这枚冰冷的放大镜和一片灰扑扑的陶片开始,正式踏入了由林海先生引领的、深邃而严谨的学术殿堂。窗外的未名湖,春水微澜,倒映着博雅塔的塔影,也仿佛在见证着这场跨越阶层的知识传承。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