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回响(2022年冬)
在青藏高原那片广袤无垠的纳木错湖畔,首席科学家苏明远正端坐在他的工作椅上,面前的保温杯里,热气还在袅袅升腾。然而,就在他准备端起杯子抿一口热茶时,突然,一阵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他的目光猛地被吸引到了量子卫星的监控屏上。
只见屏幕上原本清晰的图像瞬间被雪花覆盖,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干扰了信号传输。苏明远心头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寻常的技术故障。
他迅速调出数据记录,发现128对纠缠光子的状态异常,它们像被掐住脖子的鸽子一样,疯狂地颤抖着,完全失去了原本的稳定状态。更让他震惊的是,自动生成的α粒子衰变图谱竟然与1945年曼哈顿计划档案里的绝密数据完全吻合!
苏明远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如此的精确,以至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然而,当他再次确认了一遍数据后,他知道这绝对不是幻觉。
他急忙站起身来,冲向卫星残骸的碎片。当他的手指触碰到那些冰冷的金属碎片时,一阵刺骨的寒意顺着指尖传来,仿佛冰锥一般,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碎片,仿佛要透过它们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秘密。这些碎片的表面,蚀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公式,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符号和公式,苏明远从未见过,它们显然不属于人类己知的任何一种科学体系。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这些神秘的符号和公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他的目光顺着这些公式一路看下去,最终停留在了末尾的一行字上。那是用红笔圈出来的,格外显眼,上面写着:“120 吨氦-3”。
苏明远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氦-3”?他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稀有同位素,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可是,为什么这里会提到“120 吨氦-3”呢?
正当苏明远陷入沉思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暴风雪毫无征兆地降临了。观测站的钢支架在狂风中发出阵阵金属撕裂的声音,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折断。
苏明远的心中涌起一股不安,他连忙转身,最后看了一眼监控录像。然而,就在他看向屏幕的瞬间,他的身体猛地一颤——镜头里,自己的身影竟然分裂成了三个重叠的虚像!
这诡异的一幕让苏明远的心跳陡然加快,他觉得自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攫住了。那三个虚像就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地撕开了一样,中间还露出了一道黑暗的缝隙,仿佛是现实世界中的一道量子裂缝。
苏明远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他想要尖叫,却发现自己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发不出一点声音。
三日后,卫星与观测站失去了联系。搜救队在冰裂区展开了艰难的搜索,最终,他们只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找到了半张冻成冰晶的纸条。
纸条上的公式己经被血迹洇开,但苏明远还是能够勉强辨认出末尾的一句话:“他们在改写现实的底层代码”。
量子威胁初现(2025年4月·北京)
量子异常信号:幽灵代码攻城
量子信息中心的中央空调嗡嗡作响,苏明玉盯着第17杯冷掉的美式咖啡,指尖在量子通信终端上触电般弹起——127对纠缠光子组成的数据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啃食”央行防火墙,搭载的Shor算法变种像把量子版电锯,轻松剖开RSA-2048加密锁。
“警报!银行总行系统权限被突破!”机械女声在空旷的机房里回荡。苏明玉扯掉防辐射白大褂,露出里面印着“量子朋克”字样的黑色T恤:“定位信号源!”终端地图上,红点像醉酒的跳蚤般在喜马拉雅山脉蹦跳,最终钉死在绒布冰川下1700米——那个坐标,正是三年前父亲苏明远和“天眼一号”卫星共同消失的地方。
更诡异的是,信号频率与卫星遗留的轨道数据产生共振,仿佛有人在用亡者的骸骨弹奏量子乐章。苏明玉摸到口袋里父亲的旧工牌,金属边缘还带着当年冰裂事故的凹痕:
“这次,我不会再让你消失在公式里。”
夜枭号集结:穿盔甲的量子猎人
地下30米的特战指挥中心,荧光灯在陆沉川的战术头盔上投下冷硬的阴影。六名队员面前摆着银灰色的“虚粒子装甲”,表面的超导线圈像休眠的电鳗般泛着蓝光。
“这玩意儿能生成局部量子涨落场,”陆沉川拍了拍装甲肩部,金属碰撞声里混着电流滋滋声,“30米内,敌人的量子设备会像被泼了冰水的手机,当场死机。但记住——”他举起巴掌大的黑色立方体,“遇到‘量子幽灵’信号时,把这台拓扑解码器贴紧太阳穴,它能把叠加态信息掰成两半,让你同时听懂‘真话’和‘谎话’。”
技术员抱着键盘挤进来:“刚截获敌方密语!他们管跨大陆瞬时通信技术叫‘量子传话筒’,原理是让两个地方的通信设备处在同个量子叠加态,跟开了跨时空微信群似的。”队员们面面相觑,有人悄悄摸了摸腰间的高斯手枪——在这个连子弹轨迹都会耍流氓的时代,传统武器显得像玩具。
合作网络构建:全球量子侦探团
布鲁塞尔时间凌晨两点,苏明玉的视频会议界面里,德国教授的啤酒肚快把摄像头撑爆了:“我们在汉堡港截获的干扰器,能让监控同时拍到‘空集装箱’和‘装满氦-3’的画面——是量子芝诺效应!他们在冻结现实!”
她将各国数据拖进区块链共享平台,无数光点在虚拟地球表面跳动,最终汇聚成红色警告:“目标复现‘量子退相干武器化’实验,原理:利用量子比特的不可克隆性,把真空能量拧成手术刀,能远程汽化所有半导体元件。”
法国专家插话:“上周马赛的量子计算机中心被袭击,监控显示袭击者同时出现在三个入口,像被掰成了量子分身——这就是他们说的‘量子幽灵’技术?”苏明玉盯着屏幕上设备烧毁的画面,想起父亲笔记里的潦草涂鸦:
“当量子比特学会杀人,人类就摸到了上帝的逆鳞。”
隐秘背景揭露:富豪的时间胶囊
香港半山别墅的落地窗外,维港夜景璀璨如量子灯海。苏明玉戴着变声器,混在“新纪元科技”周年庆的香槟客群里,高跟鞋踩过旋转楼梯时,鞋跟卡进了实木地板的缝隙——缝隙里嵌着半片银白色金属,正是“天眼一号”卫星的外壳材料。
CEO办公室里,那座保险柜宛如一头沉默的钢铁巨鲸,静静地矗立在角落里。它那厚重的金属外壳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气息,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财富。
苏明玉站在保险柜前,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半拍。她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将手指轻轻放在密码锁上的指纹识别器上。瞬间,识别器亮起了绿色的光芒,并发出了一个冷漠而机械的声音:“欢迎您,冯启年先生。”
苏明玉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她迅速将早己准备好的伪造量子指纹植入到识别器中,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犹豫。
随着一声轻微的“咔嗒”声,保险柜的门缓缓打开,露出了里面的物品。苏明玉定睛一看,只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从保险柜里滑落出来,掉落在地上。
她弯腰捡起照片,目光落在照片上的那一刻,瞳孔骤然收缩。照片上的场景让她震惊不己——那是1985年的青海原子城,父亲苏明远和冯启年正勾肩搭背地站在一起,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他们手中举着的光子芯片,竟然与“天眼一号”完全一致!
苏明玉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疑问。她知道“天眼一号”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科研项目,而这张照片却显示出父亲和冯启年似乎与这个项目有着某种关联。更让她感到困惑的是,根据冯启年的档案显示,他今年己经105岁了,但照片上的他看起来却像个40岁的健身教练,面容年轻而充满活力。
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令人瞠目结舌,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竟然疯狂地购买了全球 73%的氦-3 矿源!这种稀有材料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上数万倍,而它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却是维持低温的关键所在,就如同生命之液一般不可或缺。
当苏明玉翻开最底层的曼哈顿计划文件时,一张泛黄的便签突然映入眼帘。便签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奥本海默的签名依然清晰可辨。在他的签名下方,赫然写着一行字:“1945 年核爆时,我们在那道耀眼的闪光中,瞥见了量子态坍缩的‘观测者’——他们对如何操纵现实的了解,远胜于我们。”
就在这时,文件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蜂鸣声,仿佛是在警告着什么。苏明玉猛地抬起头,目光恰好与冯启年相对。只见冯启年嘴角挂着一抹若有似无的笑容,他的手指间正转动着一枚散发着量子微光的戒指,那光芒在他的指尖流转,显得神秘而诡异。
“苏博士,”冯启年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意味,“你父亲难道没有告诉过你,有些秘密,就连量子都不应该记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