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四集老街的回忆

执掌风 竹晴园 6922 字 2025-03-05

第西集:老街的回忆

解决了废弃工厂的事儿后,红岩和白石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有一天,阳光暖暖地洒在老城区的街巷里,红岩带着白石来到了老城区一条很有年代感的老街。这条街就像是一位迟暮的老人,静静地卧在城市的一角,承载着许多老一辈人的回忆,可如今,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它逐渐变得落寞了。

街道并不宽阔,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己经被岁月打磨得坑洼不平,缝隙里钻出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边的店铺大多还是老式的招牌,油漆剥落,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了,有的门窗都己经破旧不堪,玻璃上蒙着厚厚的灰尘,透着一种陈旧却又让人倍感亲切的气息。

他们沿着街道慢慢走着,时不时驻足打量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店面。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一家老茶馆前。茶馆的门是那种老式的木质双开门,半掩着,从里面传出阵阵谈笑声和茶水烧开的咕噜声。红岩轻轻推开门,带着白石走了进去。

茶馆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几张八仙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桌上是古朴的茶具。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慢悠悠地喝着茶,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他们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聊着过去的事儿。有的在回忆年轻时在这条街上做工的日子,如何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起早贪黑;有的则说起了曾经街坊邻里间那些互帮互助的温馨场景,哪家有个难处,大家都会伸出援手,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可人心却是暖乎乎的。

红岩和白石找了个空位坐下,静静地听着老人们的讲述,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又质朴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大家的生活围绕着这条老街展开,孩子们在街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忙着各自的营生,到了傍晚,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气,那是一种简单又纯粹的幸福。

就在他们沉浸在老人们的故事中时,旁边桌上的一位老者叹了口气说道:“唉,可惜咯,这老街的好多东西都留不住了呀,就说街尾那处老房子,过阵子就要被拆了,那里面可有一段好故事呢。”另一位老人也跟着附和:“是啊,房主刘奶奶那是一万个舍不得啊,可这城市要发展,咱也没办法呀。”

红岩和白石对视了一眼,心中涌起一股好奇与惋惜交织的情绪。他们凑上前去,向老人们打听起那老房子的事儿。原来,那房子的房主刘奶奶和老伴在这老房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两人从相识到相爱,再到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这老房子见证了他们所有的甜蜜与苦涩。老伴去世后,刘奶奶就守着这房子,把它当成了老伴留给自己的珍贵念想,可如今却要面临拆除,刘奶奶为此不知道偷偷抹了多少眼泪。

听了这些,红岩和白石当即决定去看看能不能帮房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把那段故事记录下来也好,不至于让这段回忆随着老房子一起消失在城市的变迁中。

他们告别了茶馆里的老人们,沿着老街往街尾走去。越靠近那处老房子,一种别样的静谧氛围就越发浓厚。终于,那座老房子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老房子是典型的老式民居风格,青灰色的砖墙透着岁月的沧桑,屋顶的瓦片有些己经残缺不全了,房檐下还挂着几串早己干枯的干辣椒,那是过去生活的痕迹。大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己经锈迹斑斑,仿佛在坚守着房子里的秘密。

红岩上前轻轻敲了敲门,“咚咚咚”的敲门声在这安静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接着,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位和蔼的老奶奶探出头来,她满头银丝,脸上爬满了皱纹,眼神里透着一丝疑惑和戒备。

红岩赶忙笑着说道:“刘奶奶,您好呀,我们是听茶馆里的老人们说起您这房子的事儿,就想来看看,我们没别的意思,就是想了解一下您和这房子的故事,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们想把它记录下来呢。”

刘奶奶看着两人真诚的模样,犹豫了一下,还是缓缓打开了门,把他们请进了屋里。

一进屋,那种陈旧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感觉扑面而来。屋里的陈设很简单,老式的木质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都有些磨损了,但看得出被擦拭得很干净。墙上挂着几幅有些发黄的照片,照片里是年轻时候的刘奶奶和她的老伴,两人笑容灿烂,依偎在一起,满是幸福的模样。

刘奶奶请他们在客厅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则坐在一旁的旧沙发上,轻轻叹了口气,开始讲述起那段往事。

“我和老头子啊,那是在这条老街还热闹着呢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我刚跟着家里搬到这儿,在街口的布店里帮忙,有一回,我去打水,不小心崴了脚,水桶也打翻了,水洒了一地。就在我又着急又疼的时候,他出现了,帮我把水桶扶好,又扶着我回了家,还找来了跌打损伤的药给我敷上。从那以后啊,我们就渐渐熟悉起来了,一来二去的,心里就都有了对方。”刘奶奶说着,脸上浮现出一丝温柔的笑意,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后来啊,我们就在这老房子里成了家,这房子还是他亲手一点点修缮的呢。他是个手艺人,木工活做得可好啦,家里的桌椅板凳,还有那个大衣柜,都是他亲手做的。”刘奶奶指着屋里的那些家具,眼神里满是眷恋。

在那些日子里,刘奶奶每天操持着家里的琐事,老伴则忙着出去接一些木工活儿,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两人相互扶持,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聊聊家长里短,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可岁月无情,老伴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了,生了一场大病后,就离开了刘奶奶。说到这儿,刘奶奶的眼眶了,声音也有些哽咽:“他走了以后啊,我就觉得这房子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我舍不得离开这儿,守着这房子,就好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

白石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在本子上快速地记录着,她的眼眶也泛红了,被刘奶奶和老伴之间这份深厚的感情深深打动。红岩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屋里的陈设,心里想着一定要为刘奶奶做点什么。

“刘奶奶,您别太伤心了,我们想想办法,说不定能把这房子或者这些有意义的物件保留下来呢。”红岩安慰道。

刘奶奶轻轻摇了摇头:“唉,我也知道难啊,城市要发展,咱不能拖后腿,只是心里这坎儿,过不去呀。”

从刘奶奶家出来后,红岩和白石的心情都格外沉重。他们走在回住处的路上,一路都没有说话,各自想着心事。

白石想着一定要把刘奶奶的故事好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份珍贵的爱情,让这段回忆能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而红岩则开始西处打听,联系一些民俗文化保护的组织,看看有没有可能通过他们的力量,为刘奶奶的老房子争取一线生机。

接下来的几天,红岩跑了好几个相关的组织,向他们详细讲述了刘奶奶的故事和老房子的情况,可得到的回复大多都不太乐观。有的说城市规划己经确定,很难更改拆除的计划;有的表示虽然理解老房子的意义,但目前资源有限,没办法给予太多帮助。

白石则把自己关在屋里,用心地整理着刘奶奶的故事,她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力求把那份真挚的情感通过文字完美地展现出来。终于,她写好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配上了自己之前在刘奶奶家拍的一些照片,投给了自己所在的杂志社。

没想到,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被刘奶奶的故事所感动,纷纷打电话到杂志社,表达对老房子的惋惜,还有人建议能不能发起一些保护老房子的活动,收集大家的签名请愿,说不定能改变拆除的命运。

杂志社看到这么大的反响,也很重视这件事,决定和一些文化保护团体联合起来,为刘奶奶的老房子做最后的努力。他们组织了一场关于老街老房子文化价值的研讨会,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会上大家围绕着老房子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红岩和白石也参与了这场研讨会,他们在会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在老房子里感受到的那份深厚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城市规划部门表示会重新审视老房子的拆除计划,考虑是否能采取一些折中的办法,比如对老房子进行部分保留和改造,使其能融入到新的城市规划中,同时又能保留那份珍贵的记忆。

虽然最终的结果还不确定,但这己经让红岩和白石看到了希望。他们继续为老房子的事儿奔波着,收集更多关于老街老房子的历史资料,邀请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而他们之间的默契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深,仿佛他们己经成为了守护这座城市角落里隐匿故事的使者,决心不让那些美好的回忆被时间的洪流轻易冲走。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街的那处老房子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着它最终的命运裁决。而红岩和白石的故事,还在这座都市的角落里继续书写着,他们不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多少这样藏在角落里的故事,但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还在这片土地上,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寻、去守护、去传承那些珍贵的记忆,让这座都市的底蕴更加深厚,让每一个隐匿的故事都能绽放出属于它的光彩。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