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三十五章:权柄之上,安邦之道

执掌风 杨八斤 2674 字 2025-04-05

我在御书房召集了心腹与重臣,宣读了我设立内阁制度的初步构想。

"从今日起,大安将设立内阁,以十人为限,分掌政务,辅助皇帝处理国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并推行大安宪法。"

内阁首批成员我早有定夺:

- 太师(言衡正在出差,故以老太师暂代)

- 左右都御史

- 郑和(农业研究院代表)

- 季惟生(钦天监监正)

- 叶弃病(镇边将军)

- 沈策(巡抚,总理地方)

一共七人,留下三个空位,留予后日表现优异之人进入。

老太师最先出声:“皇上心有大志,是万民之福。”

左都御史捋着胡子点头:“确实,地方权力该如何划分?若内阁权重过大,百官服从于谁?”

而右都御史却说:“若无内阁制衡,只怕下一任君主未必如皇上这般清明,设宪是百姓之福。”

我看向婉儿轻轻点头,婉儿将我撰写的《大安宪法草案》一式西份交予内阁成员,一边宣读一边讲解结构与精神。初稿涵盖了:

- 皇权与内阁职责的界限

- 百官考核与更替制度

- 公民权利与义务(初级框架)

- 科教兴国与人才优先

- 财政与军权监督机制

“召诸位来,是为共谋天下长治久安。此宪法不是为朕一人所设,是为百姓,为百年之后的大安。”

一个时辰后。

“臣郑和启奏。”郑和率先执笔发言,“臣认为,宪章中第六条——‘内阁议政案如经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皇上应从其议’,此条设定,恐使皇权被架空。可否设定,皇上仍拥有‘一票否决’之权?”

我诧异地望向郑和,这时老太师捋着胡子点头:“老臣亦赞同,若内阁制衡过重,恐多头并治,徒增内耗。”

突然明白了郑和的用意,是我天真了,朝堂思想并未统一的时候,不能让内阁高于皇权!于是我郑重说道:“可行,皇权必须高于内阁,不是为了君主独断,而是为国家最后的稳定负责。”

我微微一笑,徐徐说道:

“内阁议案,若三分之二通过,可呈入御前会议;朕可否一次;若再议仍坚持,朕需与内阁全体复议。

——军政机密、重大人事、战与和,终归是朕拍板。

——六部运作、民生布施、日常律法,内阁主理。

——互有制衡,不废君权,不削才臣。”

话音落地,郑和第一个鼓掌。

“我家皇上,不愧是清华法政双学霸!”她忍不住调侃。

全场虽然听不懂郑和的话,以为是姑娘家的玩笑,便跟着轻笑,我也笑了笑。

谈及宪章,我又翻开第二卷,转入另一大重点:“百官考核与更替制度。”

郑和颔首:“正该如此。臣建议三年大考,一年简考,三年不合即罢。”

“但若皆由内阁考核,会不会偏私?”右都御史问。

我摆手,娓娓道来:

“每地设‘巡视考核团’,内阁出一人,监察院一人,当地巡抚抽签三人,百姓评议代表一人,构成六人团队。

官员政绩、清廉、民声三项考核,设五等。

连三年优者可升;连两年劣者,罢黜;一废即逐出仕籍。”

老太师点头:“如此设计,公平、公开,又可责任到人。”

“异地轮调呢?”嫣然问。

我道:“三年一轮,五年必换。地方不得久居生根,结党营私。”

众人齐声道:“谨遵圣命。”

会议持续了五天,终于将第一部分宪章确定为【试行版】。

我站起身来,看着朝霞透过雕花窗格,洒在案上金印之上。

我轻声开口:“这大安,是我与诸位共同守护的。”

众臣弯腰回礼,真正的大安国,终于拉开了序幕。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