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四章:义学初立,育才之道

执掌风 杨八斤 2640 字 2025-03-22

京郊,晨光熹微。

郡主府在京郊选定的义学位置己完成了初步建设,简陋却不失庄重。院墙围出一片清幽之地,几间宽敞的学舍整齐排列,书桌椅凳皆是新做的,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这一日,我们亲自来到义学巡视,望着陆陆续续赶来求学的孩子们,心中皆是欣慰。

“义学一开,寒门之子有了读书的机会,这可是千古善事啊!”沈策望着涌入学堂的孩子,嘴角带着笑意。

嫣然站在一旁,目光微微闪烁,沉吟道:“读书未必是唯一的出路,但让百姓有选择的权利,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看向她,心中疯狂点赞她的说法。

起初,义学的设立吸引了许多孩子前来求学,他们或是贫寒家庭的孩子,或是有志读书但家里供不起学费的少年。

但很快,我们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孩子压根没有读书的天赋,他们来义学的目的,并非求学,而是为了吃饱饭。

“郡主,这些孩子每天早晨来到学堂,念书时迷迷糊糊,放学时却个个精神抖擞地抢饭吃。”教书的夫子向我们无奈地汇报,“有些孩子家里人也只是把义学当成了施粥之所,一看孩子学不进去,就索性让他们吃完饭回去务农了。”

我望着那些埋头吃饭的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义学不是粥棚,我们不能只提供食物,还要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

沈策站在我身侧,轻声道:“可学堂的课程有限,只教西书五经,学不进去的孩子自然会被淘汰。”

“那我们就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我缓缓开口。

既然有些孩子学不会西书五经,那就教他们其他的技能——学医、学武、学手艺,让他们有另一条出路!

我们在义学的空地上搭建了简易的武馆,招募了一些退役的老兵与武师,教授射箭和拳脚功夫。

当学堂的孩子们得知可以学武时,许多家长的态度顿时转变了。

“俺家孩子是个粗人,读书不行,但若能习武,说不定还能考个武状元,挣个前程!”

很快,义学里开始出现了两个极端——喜欢读书的孩子依旧埋首于诗书,而喜欢舞刀弄枪的孩子们,则天天在武馆里挥汗如雨。

与此同时,我们邀请叶子在义学内设立了医馆,教授一些基础的医理与草药辨识。

那些家境贫寒但细心聪慧的孩子,开始被选入医馆学习。他们不仅能学到治病救人的方法,还能在未来成为医者,养活自己。

原本许多家长只把义学当成吃饭的地方,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真的能学到本领后,态度立刻改变了。

“娃儿学不进去书,但习武练得不错,教头都夸他力气大,比俺们可有出息地多了!”

沈策站在学堂门口,望着院子里习武的少年、苦读的书生、认真挑选药草的学徒,神色复杂。

他转头看向我,语气感叹:“郡主,你们做的事情,怕是连朝堂之上都未曾考虑过。”

我叹气道:“民才是国之根本,如今,朝堂是朝堂,百姓是百姓。弄权之人活的潇洒自如,百姓生活却水深火热,真是可笑可悲。”

沈策怔怔地看着我,眼底闪过一抹震撼,随即缓缓垂眸,轻轻一笑。

“或许……郡主的路,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义学的成功,使得京郊的百姓对郡主府的声望大大提升。

但与此同时,摄政王府与太子府,也注意到了我们的举动。

某日,沈策带来了一封密信,眉头微皱:“郡主,摄政王和太子开始注意我们了。”

我低头看着密信,嘴角却扬起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注意就注意吧,反正我也没打算藏着掖着。”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