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炽热的阳光似要将大地烤化了一般,那股子热劲儿,即便只是站在户外片刻,也能让人觉得浑身燥热难耐。好在贾府的园子里绿树成荫,一处处繁茂的枝叶交织在一起,仿佛撑起了一把把天然的大伞,给这炎炎夏日辟出了些许凉快的所在,众人也都纷纷寻着这些清凉之地乘凉去了。
湖边的亭子,便是个绝佳的所在。宝玉、黛玉和宝钗等人此刻正坐在这亭子里,微风拂过湖面,带起层层涟漪,那湖中的荷花摇曳生姿,阵阵荷香悠悠地飘散过来,萦绕在众人鼻尖,似是最贴心的清凉使者,给燥热的空气里添了丝丝凉意,让人心也跟着舒爽了几分。
宝玉手中拿着一把精致的扇子,那扇子的扇面绘着淡雅的山水图,随着他手腕的轻动,扇子有节奏地扇动着,柔和的风便轻轻拂向黛玉。他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些平日里听来的趣事,或是自己偶然间遇见的新奇事儿,那眉飞色舞的模样,一心只为逗得黛玉开心。黛玉呢,微微靠在亭柱上,乌发垂落在一侧,面上带着笑意,一双明眸似含着盈盈秋水,专注地听着宝玉所言,偶尔被逗得“噗嗤”一笑,那笑声似银铃般在亭子里回荡,清脆悦耳。
宝钗坐在一旁,看着宝玉和黛玉这般亲密无间的样子,心里就好似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很不是滋味。可她又深知自己不好说什么,只能强颜欢笑,那笑容里却藏着几分落寞与无奈,只是偶尔见缝插针地插上几句话,试图融入他们之间的氛围,却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时,也不知是谁提议说,这么坐着乘凉,倒不如讲讲有趣的故事来解解闷儿。众人一听,都觉得这主意甚好,便纷纷响应,开始轮流讲起了故事。
先是李纨笑着开了口,她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吧。从前有个书生,家境贫寒,却一心只读圣贤书,盼着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有一日啊,他在山间赶路,遇到了一位老者,那老者鹤发童颜,看着就不是寻常之人。老者见书生赶路辛苦,便邀他到一处山洞中歇息,还拿出了一些干粮与书生分享。书生感激不己,与老者交谈起来,才发现老者竟学识渊博,知晓天下事。老者见书生好学,便传授了他许多平日里书本上学不到的学问,书生如获至宝。后来啊,书生凭借着老者所授的学问,在科举中一举高中,做了官后也不忘老者的恩情,常常去那山间找寻,想要报答,可却再也没见到过那位老者了呢。”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称赞这故事有趣又寓意深刻。
接着便轮到探春了,探春略一思索,便笑着说道:“我来讲一个不一样的。说有个小村庄里,住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绣工那可是一绝,绣出的花鸟鱼虫就跟活的似的。有一回,村里的恶霸瞧上了姑娘的绣品,非要强抢了去,姑娘自是不肯,那恶霸便天天上门闹事。这姑娘啊,也聪明,她悄悄绣了一幅带有诅咒之意的绣品,趁着恶霸又来闹事的时候,偷偷放在了恶霸的身上。说来也怪,那恶霸回去后就开始倒霉,做啥事儿都不顺,没过多久啊,就生了重病,再也不敢来招惹姑娘了。”众人听了,又是一阵嬉笑,夸探春这故事新奇。
很快就轮到宝钗了,可宝钗这会儿心里还一首想着宝玉和黛玉的事儿,思绪根本就没完全放在讲故事上。她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开口说道:“我……我也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富家公子,生得那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他家中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可这公子啊,却在外出游玩的时候,结识了一位民间的女子,那女子活泼可爱,与公子甚是投缘,两人常常一起吟诗作画,相处久了,公子竟对这女子动了情。然而家中的亲事又不能违背,公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啊,在痛苦纠结之中,郁郁而终了呢。”宝钗讲完,众人都觉得这故事有些过于哀伤了,往日宝钗讲故事那可是绘声绘色,情节精彩,今儿个却没了往日的精彩劲儿,只是礼貌性地附和了几句。
宝钗心里暗叹,自己这故事讲得确实不尽如人意,可她实在是没心思去细细琢磨了。她只盼着这乘凉的时光能快点过去,这样自己就不用再看着宝玉和黛玉这般甜蜜的模样,徒增烦恼了。她偷偷抬眸又看了一眼宝玉和黛玉,只见宝玉正伸手替黛玉捋了捋耳边垂下的发丝,黛玉微微红了脸,嗔怪地看了宝玉一眼,两人之间那浓浓的情意,根本就藏不住。
宝钗轻咬了下唇,将目光移向了别处,努力让自己不再去想这些。这时,史湘云拍着手说道:“哎呀,咱们光听故事了,也该玩点别的呀,要不咱们来对对子吧,这湖边景色如此美,正好能对上些应景的对子呢。”众人一听,又觉得这提议有意思,便都来了兴致。
宝玉第一个响应道:“好呀,那我先来出个上联,‘荷香缕缕随风至’,你们来对下联呀。”黛玉略一思索,便笑着说道:“我来对,‘柳影丝丝映日斜’。”众人一听,都称赞对得巧妙,那荷香对柳影,随风至对映日斜,当真是应景又工整。
宝钗见状,也想让自己尽快融入这氛围,不再去想那些烦心事,便也说道:“我也来出个上联,‘湖光潋滟晴偏好’。”探春紧接着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众人一听,又是一阵喝彩,这对得可是化用了那古人的诗句,却又用在此处极为合适,把这湖边的晴雨之景都涵盖了进去。
几轮对子对下来,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在亭子里回荡着。只是宝钗偶尔还是会走神,思绪总会不经意间飘回到宝玉和黛玉身上。她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却觉得自己仿佛是个局外人,心里越发不是滋味。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那原本炽热的阳光也变得柔和了许多,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像是一幅绚丽的画卷。这夏至的傍晚,褪去了白日里的燥热,多了几分惬意与宁静。
众人也都觉得坐了许久,该起身活动活动了,便陆续走出亭子,沿着湖边漫步。宝玉和黛玉依旧走在一块儿,低声说着些什么,偶尔还会相视而笑。宝钗故意放慢了脚步,和李纨、探春等人走在一起,可目光却还是会不自觉地往宝玉和黛玉那边瞟去。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那笛声婉转空灵,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了下来。众人都好奇地顺着笛声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假山旁,坐着一个小丫鬟,正吹着笛子呢。那丫鬟见众人看过来,便停了下来,有些羞涩地站起身来行礼。
史湘云笑着走过去问道:“你这笛子吹得可真好呀,是跟谁学的呀?”那丫鬟红着脸说道:“回姑娘的话,是我家以前的老嬷嬷教我的,我平日里没事儿就练练,今儿个瞧着这湖边景色美,就忍不住吹了起来,没想到惊扰了姑娘们呢。”众人忙说没有惊扰,还夸赞她吹得好听,让她再吹一曲。
那丫鬟便又吹起了笛子,这次吹的曲子更为舒缓,仿佛在诉说着这夏至时节园子里的美好。众人都静静地听着,沉浸在这美妙的乐声之中。宝钗也暂时忘却了心中的烦恼,闭上双眼,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刻。
可一曲终了,当她再睁眼时,看到宝玉正拿着手帕递给黛玉,似是黛玉刚才听曲子听得入神,眼角沁出了些许泪花,宝玉那关切的模样,又让宝钗的心猛地一揪,刚刚消散的烦恼又涌上心头。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园子里也点起了灯笼,那星星点点的光亮,在这夏夜中显得格外温馨。众人也都觉得有些乏了,便准备各自回房去了。
宝玉笑着对黛玉说道:“林妹妹,今日这乘凉倒也有趣,改日咱们再来这湖边坐坐呀。”黛玉点头应道:“嗯,只要你记得来便是了。”说罢,两人便朝着潇湘馆的方向走去。
宝钗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站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往蘅芜苑走去。一路上,她回想着今日这乘凉时的种种,心里满是苦涩,她知道宝玉对黛玉的情意,可自己那心底的情愫又该如何安放呢?这夏至的夜晚,原本该是清凉美好的,可对于宝钗来说,却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笼罩着,久久难以散去。
回到蘅芜苑,宝钗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思绪依旧纷繁杂乱。她轻叹一声,知道这漫漫长夜,怕是又要在这纠结与烦恼中度过了,可感情的事儿,又哪是自己能轻易控制的呢?她只能默默将这份心事藏在心底,等待着时间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可能并不是她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