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暑气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缓缓抽离,天气渐渐转凉,那曾在盛夏里喧嚣个不停的蝉,也像是知晓了时节的变换,鸣叫声变得稀疏了些,不再如往日那般热烈而聒噪,反倒给大观园添了几分初秋特有的宁静与寂寥。
午后的阳光依旧暖暖地洒着,却没了那份灼人的热度,宝玉、黛玉和宝钗等人,如往常一般在园中悠然地散着步。脚下是蜿蜒的石子小径,路旁的花草虽还带着些许绿意,可也隐隐透出了几分秋意,偶有几片微黄的叶子,打着旋儿从枝头飘落,像是在和这即将逝去的夏天做着最后的告别。
那断断续续的蝉鸣,似有若无地传来,宛如一首不成调却别有韵味的曲子。黛玉本就心思细腻,对这蝉鸣更是多了几分感触,她轻轻抬眸,望向那蝉声传来的方向,启唇说道:“古人写蝉的诗词可真是妙极了,那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自比,尽显高洁清远之志呢。”
宝玉在旁听得津津有味,眼睛亮晶晶的,忙不迭地点头附和道:“林妹妹说得极是,那蝉高居枝头,鸣声传得那般远,靠的可不是秋风助力,这等气节,着实令人钦佩。还有那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又道出了别样的艰难与无奈呀。”
黛玉微微颔首,手中的帕子轻轻绕着手指,又接着说道:“正是呢,宾王此句,借蝉抒怀,把自己身处困境之感都融入其中了,让人读来感同身受。”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入不了他们的眼,眼中只有这诗词与那声声蝉鸣了。
宝钗跟在一旁,她平日里也是知晓不少诗词典故的,可看着宝玉和黛玉这般投缘,那话语如流水般,根本没有她能插入的缝隙,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她微微咬了咬下唇,目光在宝玉和黛玉身上流转了一下,又很快移开,看向了路边的花草,暗自思忖着,自己终究还是和他们隔了些什么,哪怕同在这园子里,同赏这初秋之景,却好似融不进他们的那个小世界里去。
几人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处亭子,那亭子造型别致,飞檐翘角,在一片绿树掩映下,透着几分清幽。众人进了亭子,各自寻了地方坐下歇息。
有人提及这初秋的景色与心境,说是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到了这时节,看着都和盛夏时不同了,让人心里无端生出些别样的感触来。这话一出,又有人说到了之前诗社作诗时大家不同的心境,那时的欢笑、争执,仿佛都还历历在目。
黛玉一听,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就没再松开,她想起了诗社里的那些风波,想起了那些或明或暗的比试,还有那些藏在诗词背后的小心思。宝玉自是察觉到了黛玉情绪的变化,他赶忙凑到黛玉身边,轻声安慰道:“林妹妹,莫要伤怀了,那些都是过往之事了,如今咱们只赏这初秋美景就好,且把那些烦心事都抛到脑后去吧。”
黛玉抬眸看了宝玉一眼,见他眼中满是关切,那心里的烦闷也消散了些许,微微点了点头,却也没说什么。宝钗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俩,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她想着自己与宝玉之间的距离,似乎在这一次次的相处中,越发显得遥远了。她原以为自己和宝玉也算得是门当户对,才情样貌也都相配,平日里相处,自己也总是端庄大方,处处妥帖,可宝玉的心思,却仿佛总是更多地放在黛玉身上。
就在这时,探春笑着说道:“今儿这处暑时节,咱们难得聚在一处,又听着这蝉鸣,倒不如也学古人,以这蝉为题,各自再作一首诗如何?”众人一听,都来了兴致,纷纷应和着。
李纨也点头笑道:“三妹妹这主意甚好,咱们许久没在诗社里聚着作诗了,今儿个借着这景,正好也瞧瞧大家的诗才可有长进。”
于是,丫鬟们赶忙取来了笔墨纸砚,在亭子中的石桌上摆放整齐。众人也都敛了心神,各自凝思起来。
黛玉手托着腮,望向亭子外的那棵老槐树,那树上还有几只蝉在鸣叫着,她的目光中透着几分空灵,脑海中己然开始构思诗句了。宝玉则挠了挠头,一边听着那蝉鸣,一边在心里琢磨着该从何处下笔,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露出些许笑意,那模样煞是认真。
宝钗也静下心来,她想着既然要作诗,那定要作出一首立意高远、词句精妙的诗来,也好让众人瞧瞧自己的本事。她抬眸看向远处,那一片秋色在她眼中仿佛都成了诗里的意象,正待她要落笔之时,却又忍不住看了一眼宝玉和黛玉那边,见他俩那专注的模样,心里又是一阵复杂的情绪涌起。
不多时,黛玉己然成诗,她提起笔,在纸上笔走龙蛇,那娟秀的字迹便落在了纸上:
《处暑听蝉》
秋来蝉韵渐声稀,叶底高枝意转微。
露冷难禁风瑟瑟,清吟独向暮云飞。
众人看了,都不禁称赞,李纨笑道:“林妹妹这诗,把这处暑时节蝉的那股子清冷和无奈写得入木三分呀,尤其是这‘清吟独向暮云飞’,更是妙极,仿佛那蝉鸣都随着那暮云飘向远方了呢。”
宝玉听了,更是眼睛放光,连连夸赞道:“林妹妹这诗才,我是自愧不如,我这还在苦思冥想,妹妹己然成了佳作了。”
黛玉微微红了脸,嗔怪道:“你就会打趣我,你且快作你的诗,莫要光在这儿说嘴了。”
宝玉嘿嘿一笑,又赶忙低下头去接着构思,没过多久,也写好了自己的诗:
《听蝉有感》
处暑蝉鸣意未休,声声似诉旧时愁。
凭栏欲问秋何事,叶落空阶忆旧游。
众人看了,也都纷纷点头,探春笑道:“宝哥哥这诗,倒多了几分惆怅之意,听着这蝉鸣,竟忆起旧游之事了,也是别有一番心思呢。”
宝钗此时也己写好,她将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
《秋蝉》
高枝饮露唱清秋,风过声传意韵留。
虽遇凉时音渐弱,犹怀壮志未曾休。
众人看了,也都赞好,李纨评道:“宝姐姐这诗,格调颇高,写出了蝉即便到了秋凉之时,声渐弱了,可那壮志犹存,很是大气呢。”
众人又各自品评了一番彼此的诗作,气氛好不热闹,那之前因提及诗社风波而带来的些许沉闷,也早己烟消云散了。
待众人赏完诗,又在亭子里闲聊了一会儿,眼见着日头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那颜色如锦缎般绚烂,将整个大观园都笼罩在了一片暖橙色的光晕之中。
宝玉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笑道:“今儿这处暑听蝉,作诗赏景,可真是惬意极了,只愿往后这样的日子能再多些才好。”
黛玉也起身,轻笑道:“你呀,就知道贪图这等悠闲日子,也不思量着多读些书了。”
宝玉笑着反驳道:“林妹妹这话说的,读书固然重要,可这赏景作诗,也是雅事一桩呀,二者并不相悖呢。”
宝钗看着他俩拌嘴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可那笑容里却还是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她心想,或许这园中的日子,就是这般有欢笑,有惆怅,而自己与宝玉、黛玉之间的种种,也都如同这初秋的景色一般,看似明朗,却又有着几分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里头。
众人又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那蝉鸣声依旧断断续续地传来,仿佛在为这一行人送行,而这处暑时节的这一场听蝉、作诗、赏景之事,也成了他们在大观园里又一段难忘的回忆,随着那渐渐凉下来的秋风,悄悄藏在了每个人的心底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