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 13 集:忍痛别离

执掌风 竹晴园 11842 字 2025-04-01

《忍痛别离》

第一章:生死别,入空门

唐太宗的病情如那风中残烛,任凭太医们如何竭尽全力,终究还是没能挽留住他逐渐消逝的生命。那一日,太极宫被一片哀伤与肃穆笼罩,随着皇帝龙御归天,整个宫廷都陷入了慌乱与悲戚之中。

依照宫廷里严苛的惯例,没有为太宗诞下子嗣的宫人们,都要前往感业寺削发为尼,从此与这繁华却又充满纷争的宫廷生活彻底告别,在青灯古佛旁了却余生。武则天便是这众多宫人之中的一员,她身着那素净到近乎苍白的衣裳,站在前往感业寺的队伍里,身姿依旧婀娜,可那往日灵动的眼眸中,此刻却满是哀伤与不舍。

她的目光紧紧地黏在那巍峨高耸的宫墙上,仿佛想要透过那厚厚的砖石,再看一眼这承载了她诸多回忆的地方,再看一眼那个让她情牵意动的人。每一次回望,眼中的泪水便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她拼命地咬着下唇,不让那泪珠落下,可心中的悲痛却如同决堤的洪水,怎么也抑制不住。

她深知,这一去,与李治怕是真的再无相见之日了。往昔那些偷偷相处的时光,那些饱含深情的目光交汇,那些压低声音互诉衷肠的话语,都如同梦幻泡影,即将被这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而她,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任由命运的洪流将自己裹挟而去。

宫墙之内,李治身着龙袍,贵为新皇的他,此刻却显得那般无助与落寞。他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队伍,拳头紧紧地握着,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心中满是痛苦与不甘,身为这天下之主,却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护不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一步步远离自己,去往那冰冷孤寂的寺庙之中。

他的脑海中不断闪过与武则天相处的画面,她的才情、她的聪慧、她那偶尔流露出的娇羞模样,都如同刻刀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上。可如今,这一切都要被这宫廷规矩硬生生地斩断,他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却也只能在这无声的挣扎中,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将那无尽的思念与不舍深埋心底。

第二章:古寺清修,愁难消

踏入感业寺的那一刻,武则天只觉得一股清冷孤寂之感扑面而来。那朱红色的寺门缓缓关闭,仿佛将她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绝开来,也将她心中那最后一丝期盼重重地关在了门外。

寺庙里的日子简单而又枯燥,每日清晨,伴随着那沉闷的晨钟响起,武则天便和其他女尼们一同起身,开始一天的诵经礼佛。她跪在那冰冷的蒲团上,手中捻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试图让自己的心随着那经文的韵律平静下来。

可每一个字从她口中吐出,思绪却总是不受控制地飘远。那经文仿佛只是一阵风,轻轻地从她耳边吹过,却没能在她心间留下丝毫痕迹。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她躺在那简陋的床榻上,周围只有那昏黄的烛火在跳跃闪烁,映照出她孤单的身影。

在这寂静的黑夜里,李治的面容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之中,清晰得仿佛他就站在眼前。他们曾经在宫道上相遇时,那不经意间的触碰,还有那略带羞涩却又饱含深情的对视;他们躲在角落,轻声诉说着对彼此的思念,那些话语如今想来,依旧能让她的心跳加速。

然而,此刻回忆越是美好,心中的刺痛便越是强烈。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利刃,一下又一下地扎在她的心上,让她痛得几乎无法呼吸。她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只能望着那窗外黯淡的月光,任由思念的潮水将自己淹没,在这无尽的痛苦中煎熬着,等待着黎明的曙光,可那曙光却仿佛也无法驱散她心中的阴霾。

第三章:李治思念,心难安

李治回到那空旷而又冷清的宫殿之中,虽身边有众多侍从宫女环绕,可他却觉得无比孤独。这宫殿里的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还残留着武则天的气息,那曾经一起走过的宫道,一起赏过花的御花园,如今都成了刺痛他心的所在。

处理朝政之时,他也总是会不自觉地走神。看着奏章上的文字,却仿佛看到的是武则天那娟秀的字迹,脑海中回荡的是她谈论诗词文章时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他时常会在批阅奏章的间隙,停下手中的笔,望向窗外,幻想着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如往常一般,笑意盈盈地朝他走来。

后宫佳丽三千,可在他眼中,却都如同那没有颜色的画像,再无一人能如武则天那般,懂他的心思,与他有着灵魂深处的契合与共鸣。那些妃嫔们精心准备的歌舞、佳肴,在他看来都索然无味,他的心早己随着武则天去了那遥远的感业寺,留在这宫廷之中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罢了。

一日,他在宫中的花园里散步,看到那盛开的牡丹花,那娇艳的花朵让他瞬间想起,曾经他与武则天一起在这花丛中赏花的情景。武则天当时笑着说,这牡丹虽美,却也不及陛下在她心中的分量。回忆起这话,李治的心中一阵酸楚,他缓缓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那花瓣,喃喃自语道:“媚娘,你在那寺中,可也会想起朕,想起我们的过往?”

周围的侍从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上前打扰皇上的思绪。李治就那样静静地蹲着,沉浸在思念之中,许久都未曾起身,仿佛只要他不动,时间就能停留在与武则天相处的那些美好瞬间,可现实却总是无情地将他拉回这冰冷孤寂的当下。

第西章:暗中牵挂,寻机会

李治深知,自己身为皇帝,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想要公然违背宫廷惯例去接武则天回宫,必然会遭到朝中大臣和后宫众人的强烈反对。可他又实在无法忍受与她长久分离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暗中谋划,寻找合适的机会。

他先是悄悄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这些大臣皆是他平日里颇为信任,且深知他心意的人。在那静谧的宫殿内室之中,李治压低声音,向他们吐露了自己想要接武则天回宫的想法,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然而,大臣们的反应却并不一致。有的大臣面露难色,他们深知此举违背祖宗礼法,若是贸然行事,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便委婉地劝李治要慎重考虑;而有的大臣则看出了李治的决心,且他们也欣赏武则天的才情与智慧,觉得若能让她回宫,或许对朝廷的发展也有好处,便表示愿意尽力协助。

李治心中虽有些失望,但也明白这并非易事,还需从长计议。他一边安抚着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让他们暂且保守这个秘密,一边与支持自己的大臣商议着后续的计划。他们想着,要先在朝堂上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武则天回宫的舆论氛围,从侧面为这件事铺垫,让其他大臣们逐渐接受这个想法。

同时,李治也派人暗中去感业寺打探武则天的情况,得知她在寺中过得清苦,心中更是心疼不己。他吩咐下去,让人偷偷给武则天送去一些生活所需的物品,虽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关心,但哪怕只是这些小小的物件,也寄托着他对她深深的牵挂与思念,希望能让她在那孤寂的日子里,感受到一丝温暖。

第五章:寺庙清苦,心愈坚

武则天在感业寺中的日子愈发艰难起来,那寺庙里的生活本就清苦,粗茶淡饭,简陋的住所,繁重的劳作,都让她这个曾经在宫廷中养尊处优的女子有些吃不消。

每日,她除了诵经礼佛,还要帮忙打扫寺庙的庭院、擦拭佛像、洗衣做饭等诸多杂事。那细嫩的双手因为长时间的劳作,变得粗糙起来,掌心也磨出了茧子。可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她知道,这或许就是自己的命数,既然无法改变,那便只能坦然接受。

然而,心中对李治的思念却从未消减,反而在这清苦的生活中愈发浓烈。每一次劳作的间隙,她都会找个无人的角落,静静地坐着,回忆着与李治相处的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仿佛成了她在这艰难日子里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她熬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

她也听闻了一些宫廷中的消息,知道李治如今身为皇帝,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责任,她明白自己不能成为他的拖累,即便此刻两人分离,她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等待着或许有一天,命运能再次给他们一个相聚的机会。

于是,在闲暇之时,她不再只是沉浸在思念之中,而是开始阅读寺庙中收藏的那些经书典籍,从佛法中汲取智慧,也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坚定。她想着,若真有机会回到李治身边,自己定要凭借着所学,更好地辅佐他,与他一起面对这世间的纷繁复杂。

第六章:回忆如潮,难自抑

又是一个静谧的夜晚,感业寺里一片寂静,只有那偶尔传来的风声,吹动着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发出清脆却又略显孤寂的声响。武则天躺在那硬邦邦的床榻上,望着那透过窗户洒在地上的斑驳月影,思绪再次飘远。

她想起了初次与李治相见时的场景,那时唐太宗病重,李治前来探望,两人在宫道上偶然相遇。她抬眸望去,瞬间便被李治那温文尔雅的模样所吸引,而李治看向她的眼神中,也有着掩饰不住的惊艳与好奇。简单的几句交谈,却让他们仿佛在彼此心间种下了一颗名为情愫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之后的日子里,每一次的相遇都让那颗种子茁壮成长。他们会趁着周围无人注意,偷偷地说上几句贴心话,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有一回,李治给她带来了一本宫外的诗集,那精美的装帧和新奇的诗词内容让她爱不释手,李治看着她欢喜的模样,眼中满是宠溺,笑着说只要她喜欢,日后定会给她寻来更多好书。

这些回忆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向她袭来,让她原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再次泛起波澜。她的眼眶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枕头。她用被子捂住自己的嘴,生怕那压抑的啜泣声会打破这夜的寂静,惊扰到旁人。

在这无尽的思念与痛苦中,她默默地祈祷着,哪怕只是在梦中,能再与李治相见也好啊。可那夜的梦,却仿佛也知晓她的痛苦,迟迟不肯降临,让她只能在这清醒的煎熬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

第七章:暗中相助,盼重逢

李治这边,依旧在为接武则天回宫之事努力着。他听从了心腹大臣的建议,开始在朝堂上有意无意地提及一些有关贤德女子辅助君王成就大业的事例,暗示大臣们不要过于拘泥于旧礼,若是有才能的女子,即便曾经入了寺庙,也可重回宫廷,为朝廷贡献力量。

同时,他也在后宫之中,对那些比较通情达理的妃嫔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她们能够理解自己,并且帮忙在后宫中营造一种宽容接纳的氛围。有些妃嫔看出了李治的心意己决,且考虑到若是能借此机会讨好皇上,对自己日后在宫中的地位也有好处,便纷纷表示支持,不再像起初那般强烈反对。

而李治派去感业寺暗中照顾武则天的人,也时常带回一些她的消息。得知她在寺中虽生活清苦,但依旧坚强乐观,还在努力学习佛法知识,李治的心中既心疼又欣慰。他让人给武则天带去了一些纸笔和书籍,希望她能继续充实自己,也算是在这分离的日子里,他们之间一种别样的交流与陪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对于武则天回宫之事的反对声音渐渐小了一些,李治觉得时机正在慢慢成熟,他心中对重逢的期盼也愈发强烈起来。他时常会在心中描绘着与武则天再次相见的场景,想象着她看到自己时那惊喜又感动的模样,一想到这些,他便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坚定了要尽快接她回宫的决心。

第八章:痛苦煎熬,守希望

日子在武则天的思念与李治的谋划中缓缓流逝,感业寺里的春夏秋冬,仿佛都带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春天,寺外的桃花开得绚烂无比,那的花瓣随风飘落,如同下起了一场花雨。武则天看着那美景,却无心欣赏,她想起曾经在宫中与李治一起赏花的时光,那时的他们,眼中只有彼此,满心都是欢喜。如今,这桃花依旧年年盛开,可身边却没了那个陪伴的人,她只能默默地捡起一片花瓣,夹在经书之中,当作是那段美好回忆的寄托。

夏天,闷热的天气让寺庙里的日子更加难熬,蚊虫的叮咬,闷热的空气,都让夜晚的睡眠变得更加困难。可即便如此,武则天依然会在睡前,对着窗外的明月,默默地为李治祈祷,希望他能一切安好,希望他所面临的朝堂之事都能顺遂如意。

秋天,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给寺庙的庭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武则天在打扫庭院时,看着那满地的落叶,心中涌起一股悲凉之感。她觉得自己就如同这些落叶一般,被命运的秋风从枝头吹落,飘落在这孤寂的角落,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到那温暖的枝头,回到李治的身边。

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寺庙里的炭火稀少,屋子中总是透着一股寒意。武则天蜷缩在单薄的被子里,手脚都被冻得冰凉,可她的心却依旧火热,因为她心中守着那一丝希望,她相信李治不会忘记她,相信终有一天,他们能够再次重逢,所以,无论这日子多么艰难,她都咬牙坚持着,等待着那希望之光能照进她这灰暗的生活。

第九章:转机初现,心忐忑

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治看到了接武则天回宫的转机。朝中一位颇有威望的老臣,在深入了解了武则天的才情与过往在宫中的表现后,改变了原本坚决反对的态度,转而支持李治的想法。

这位老臣在朝堂上公开表示,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若是武则天真有辅佐君王的才能,那不应被旧礼所束缚,可让其回宫,为朝廷效力。他的这一番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

李治得知此事后,心中大喜,他赶忙召见了这位老臣,对其表示了深深的感激,并与他一起商讨后续的具体事宜。他们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在朝堂上宣扬武则天的贤德与才能,让更多的大臣认可此事。

而在感业寺中的武则天,也听闻了这个消息,她的心中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终于有了一丝能够回宫与李治相聚的希望,可忐忑的是,她不知道这好不容易出现的转机,会不会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她每日在诵经之时,都会默默地祈求佛祖保佑,保佑这件事能够顺利进行,让她能早日脱离这清苦孤寂的生活,回到那个她心心念念的人身边。

她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让自己在众人眼中展现出一种端庄贤德的形象,等待着命运的最终裁决,那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仿佛无比漫长,煎熬着她的心。

第十章:终迎曙光,再相聚

在李治和众多支持他的大臣们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番波折,终于为武则天回宫之事扫清了大部分障碍。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小,后宫之中也不再有人公然反对,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终于,那期盼己久的日子来临了。李治亲自安排了接武则天回宫的事宜,他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让侍从们准备了华丽的车辇,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激动,前往感业寺迎接武则天。

当车辇停在感业寺门口时,武则天早己等候在那里。她身着素净却不失典雅的衣裳,虽然面容略显憔悴,但那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无比明亮。李治下了车辇,快步走向她,两人的目光交汇,瞬间,眼中都盈满了泪水。

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紧紧地相拥在一起,仿佛要将这长久分离的痛苦与思念,都通过这拥抱传递给对方。周围的侍从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不敢打扰这感人的重逢场景。

许久之后,李治轻轻扶起武则天,看着她的眼睛,深情地说道:“媚娘,朕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以后,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朕身边了。”武则天泪流满面,哽咽着回应道:“陛下,臣妾等这一日,等得好苦啊。”

随后,武则天登上车辇,在李治的陪伴下,缓缓离开了感业寺,朝着那熟悉的宫廷驶去。一路上,他们手牵着手,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待。那曾经的忍痛别离,此刻都化作了重逢的喜悦,他们知道,往后的日子或许依旧会有诸多挑战,但只要彼此相伴,便无所畏惧。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