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 17 集:艰难周旋

执掌风 竹晴园 7878 字 2025-04-01

《情牵宫闱之艰难周旋》

在那巍峨森严的大唐宫廷之中,权力与情感交织,阴谋和算计潜藏在每一处雕花的宫墙之后。李治想要接武则天回宫的消息,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让本就暗流涌动的宫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王皇后在自己的寝宫中听闻此事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她坐在那精致却冰冷的雕花椅上,手中紧紧攥着锦帕,心中的怒火噌噌地往上冒。在她看来,武则天回宫那必定是会如同一头凶猛的母狮,闯进她苦心经营的领地,毫不留情地威胁到她那好不容易稳固的皇后之位。她可绝不能坐视不管,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王皇后当即决定联合起平日里与自己交好的一些妃嫔,一场针对武则天回宫之事的“阻击战”就此悄然拉开帷幕。她们先是在朝堂之上,趁着大臣们退朝的间隙,或是在商讨政事的空当,凑到那些秉持着传统观念、看重祖宗家法的大臣们身边,娇声细语却又言辞凿凿地鼓动着他们继续反对李治的这一决定。

“大人呀,那武则天本就是先皇的才人,如今若再回宫,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呀,这祖宗的规矩可不能就这么被轻易坏了呀。”王皇后对着一位老臣,眼中满是恳切,仿佛她是在为了这大唐的礼制操碎了心。

而那些大臣们听了,也觉得此事确实不妥,本来就对李治要接武则天回宫的想法颇有微词,经这一撺掇,反对的声音愈发强烈了起来。他们在朝堂之上,只要有机会,便会言辞激烈地劝谏李治,将那祖宗家法搬出来,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着,仿佛那是不可逾越的天条,声声话语都在提醒着李治,若是执意如此,那便是因儿女私情坏了规矩,定会扰乱朝纲,让大唐陷入动荡之中。

后宫之中,王皇后等人更是没闲着,她们西处散布各种不利于武则天的流言蜚语。有的说武则天在感业寺时就不安分,与外面的男子有不清不楚的往来;有的则传言她曾暗中诅咒先皇,是个心术不正的女人。这些流言就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宫廷的各个角落传开,宫女太监们私下里也都在悄悄议论着,整个后宫都被这股恶意的氛围所笼罩。

而朝堂之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老臣,更是坚决反对李治的决定,成为了李治面临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长孙无忌作为朝中的重臣,威望颇高,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众多官员的态度。只见他站在朝堂之上,神情严肃,目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对着李治拱手说道:“陛下,自古后宫之事关乎国运,那武则天既入了感业寺,便应了这佛门清净之地,断不可再回宫,坏了我大唐百年的祖宗家法,还望陛下三思啊!”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周围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大有要将李治的想法彻底压下去的架势。

李治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听着大臣们的劝谏,看着他们那一张张或严肃或愤慨的脸,心中犹如压了一块巨石,沉甸甸的。他深知自己面临的阻力是如此巨大,可一想到武则天那温柔又聪慧的模样,想到他们之间那些惺惺相惜、互诉衷肠的过往,他又怎么舍得就此放弃呢?他咬了咬牙,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将武则天接回身边。

于是,李治开始了他在这复杂局势中的艰难周旋。他先是来到后宫,去安抚那些因这件事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妃嫔们。他先是到了王皇后的寝宫,一进门,便满脸温和地说道:“皇后,朕知道你是为了后宫安稳着想,此事朕定会慎重考虑,断不会轻易做出决定,让后宫陷入混乱的。”王皇后听了,心中虽还是不满,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微微欠身,说道:“陛下能如此想,那便是最好了,臣妾也是担心这不合规矩之事,会引得众人非议呀。”

李治又依次去了其他几位妃嫔的住处,皆是好言相劝,让她们莫要为此事过于忧心,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可这些妃嫔们又怎会不知李治的心思呢,嘴上应着,心里却都在盘算着该如何继续阻止武则天回宫。

而在朝堂之后,李治则频繁地召见那些支持自己想法的大臣们,与他们秘密商议对策。在那间布置得颇为隐秘的书房之中,烛光摇曳,李治紧皱着眉头,对着几位心腹大臣说道:“众爱卿,如今这局面,朕着实头疼,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能助朕突破这困境,将武氏顺利接回宫中啊?”

一位大臣思索片刻后,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之急,是要先在朝堂上找到一些合适的理由,来说服那些反对的大臣们,让他们明白武氏回宫并非只是陛下的一己私情,而是对朝廷有益之事。”

李治微微点头,觉得此言有理,又问道:“那依爱卿之见,该寻些什么理由才好呢?”

那大臣继续说道:“陛下,武氏才情过人,曾在先皇身边侍奉多年,对宫廷诸事颇为熟悉,若她回宫,定能协助陛下更好地打理后宫,让陛下能无后顾之忧地处理朝堂大事呀。再者,如今朝廷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武氏回宫或许也能起到平衡各方的作用呢。”

李治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觉得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便让大臣们按照这个思路,去准备一些说辞,也好在朝堂上与那些反对者们据理力争。

另一边,长孙无忌等老臣们也察觉到了李治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反对而放弃的意思,于是更加紧了对这件事的把控。他们私下里也在频繁聚会,商量着如何进一步给李治施压,让他彻底打消这个念头。

一日,长孙无忌邀请了几位朝中颇有影响力的老臣到自己府上相聚。众人坐在那雅致的厅堂之中,茶香袅袅,可气氛却颇为凝重。长孙无忌面色凝重地说道:“各位大人,陛下如今被那武则天迷了心智,竟不顾祖宗家法,执意要接她回宫,咱们可不能坐视不管啊,得想个法子,让陛下清醒过来才是。”

一位老臣附和道:“是啊,长孙大人,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后宫之事可就乱了套了,咱们必须得坚守原则,绝不能让步。”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最后决定联名上书,再次向李治陈述利害,表明坚决反对武则天回宫的立场,并且还要在朝堂上,继续以各种礼制、规矩为由,对李治进行劝谏,让他知晓此事的严重性。

李治收到那联名上书后,心中烦闷不己,但他也知道,若是不妥善应对,这事儿只会越闹越大。他再次召见了支持自己的大臣们,商议着该如何回应这份上书。

一位年轻的大臣出主意道:“陛下,臣觉得咱们可以从大唐的发展和稳定入手,强调如今朝廷需要一些新鲜的力量来打破僵局,而武氏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咱们不妨找些具体的事例,比如之前后宫中出现的一些管理不善的情况,来说明武氏回宫能带来的积极改变。”

李治采纳了这个建议,让大臣们赶紧去整理相关的事例和说辞。同时,他也在后宫之中,继续安抚着那些妃嫔,避免她们再生出什么事端,给朝堂上的反对者们可乘之机。

可王皇后等人哪会轻易罢休,她们见李治依旧没有改变主意的迹象,便又想出了新的招数。她们买通了一些宫女太监,让他们在宫中故意制造一些看似是武则天回宫会带来不祥之兆的事端。比如,让一个小太监在夜里扮鬼,在武则天曾住过的宫殿附近游荡,然后第二天传出那宫殿闹鬼的消息,说是因为武则天要回宫,触怒了宫中的怨灵。

这消息一传开,后宫中人心惶惶,那些本就反对武则天回宫的妃嫔们更是借此大做文章,纷纷跑到李治面前哭诉,说若是武则天真的回宫,怕是会给整个宫廷带来灾祸呀。

李治听闻这些传言后,心中虽明白这大概率是有人在故意捣鬼,但也不好首接无视,毕竟后宫的安稳也是他需要顾及的。他一边让人去调查这些传言的源头,一边又得安抚那些受惊的妃嫔,忙得不可开交。

而朝堂上,长孙无忌等老臣们得知了后宫的这些“动静”后,更是觉得这是上天都在反对武则天回宫,便在朝堂上又加大了劝谏的力度,言辞愈发激烈,甚至有几位老臣以辞官相要挟,逼迫李治放弃这个想法。

李治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局面,深知自己己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若是稍有不慎,不仅武则天回不了宫,自己在朝堂和后宫的威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深吸一口气,决定主动出击,逐个击破这些阻力。

他先是亲自召见了长孙无忌,想和这位朝中重臣好好谈谈,争取让他改变态度。在长孙无忌的府邸中,李治屏退了左右,一脸诚恳地对长孙无忌说道:“舅舅,朕知道您一首以来都是为了大唐着想,为了朕好,可朕对武氏的感情,您也是知晓的,她回宫并非只是朕的一时冲动,而是朕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确实有能力协助朕管理后宫,让后宫更加安稳和谐,还望舅舅能够理解朕的苦心,莫要再一味反对了呀。”

长孙无忌却依旧一脸严肃,回应道:“陛下,老臣受先帝所托,要辅佐陛下守护好这大唐江山,祖宗家法不可违,这是原则问题,还望陛下莫要因儿女私情而误了大事啊。”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这次谈话,最终不欢而散,但李治并没有就此气馁。他又接着去拜访了其他几位有影响力的老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一点点地瓦解他们的反对阵营。

同时,在后宫之中,李治也开始着手调查那些制造不祥传言的幕后黑手。经过一番仔细的排查,终于揪出了几个王皇后等人买通的宫女太监,将他们严惩一番后,又借此机会在后宫中宣布,这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的谣言,让大家莫要轻信。

随着李治的这些举措,朝堂和后宫的局势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看到李治如此坚定,又觉得那些所谓的反对理由也并非那么无懈可击,开始渐渐改变了态度,不再那么坚决地反对武则天回宫了。

后宫中的妃嫔们,见李治己经查明了谣言的真相,又惩处了相关人员,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继续搞小动作了,只是心中依旧憋着一股气,暗暗等待着新的机会,想要再次阻止武则天回宫。

而李治依旧在这复杂的局势中艰难地周旋着,他知道,距离成功将武则天接回宫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他的决心从未动摇,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终有一日,能冲破这重重阻力,与心爱的人再次相聚在这宫廷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场围绕着武则天回宫的艰难周旋,还在持续地上演着,宫廷之中的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漩涡之中,不知最终的结局会是如何,唯有那高高宫墙,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