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新风(下)》
在京城那繁华又透着森严的宫城里,阳光洒落在金黄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一片别样的光晕,仿佛也在预示着这成化年间继续涌动着的诸多变化。
朱见深坐在御书房内,案几上堆满了各地呈上来的奏疏。他眉头微皱,眼神专注地看着手中那份关于整顿吏治后地方反馈的折子。自推行成化新风以来,朝廷上下都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可这过程里,也不乏有诸多阻碍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吏部尚书李贤这段时日忙得脚不沾地,刚踏入御书房,见着圣上这般认真的模样,先是恭敬地行了个大礼,“陛下,臣此次来,是想同您再细说说那各地官员考核之事。”
朱见深放下折子,微微点头,“李卿家快起,朕也正想着此事呢,你且细细道来。”
李贤清了清嗓子,“陛下,如今这考核虽说有了新规,可仍有部分地方官员想着法子钻空子,那虚报功绩者虽比以往少了许多,但还未杜绝啊。”
朱见深的脸色微微一沉,“哼,朕本意是想通过这考核让真正有能之士得以施展,让那些尸位素餐者无所遁形,他们倒好,还敢耍这些手段。”
“陛下息怒,臣以为,可再派些督查的官员,暗中查访各地,一经查实虚报者,严惩不贷,也好让众人知晓朝廷整治吏治的决心绝不是说说而己。”李贤赶忙建言道。
“李卿家此计甚好,就依你所言去办,朕要这官场是清正廉洁,能为百姓实实在在做事的官场。”朱见深目光坚定地说道。
而在宫外的市井之中,成化新风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往那街道上时常有地痞无赖寻衅滋事,如今巡逻的官兵增加了频次,且上头严令要保一方百姓安宁,那些个混混们也都收敛了不少。
街东头有个叫王二麻子的,以往仗着自己有点拳脚功夫,又结识了些狐朋狗友,没少干那欺负弱小的事儿。这天,他刚想找街边卖果子的老张头讹点钱财,还没等开口呢,一队巡逻的官兵就走了过来。
带头的官兵陈校尉目光犀利,看着王二麻子那副流里流气的模样,大声呵斥道:“王二麻子,你又想在此闹事不成?如今这可是成化年间,圣上推行新风,容不得你这般胡来,若是再犯,定将你押入大牢,严惩不贷。”
王二麻子一听,吓得腿都软了几分,赶忙陪着笑脸,“陈校尉,小的哪敢啊,小的就是和老张头唠唠家常呢,绝无闹事之意啊。”
老张头在一旁看着,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对着官兵们连连道谢,“多亏了各位军爷啊,如今这街上太平多了,咱做生意的也安心呐。”
陈校尉笑着摆摆手,“这都是朝廷的旨意,咱做官兵的,就是要保百姓平安,你们安心做买卖就好。”
在商业方面,朝廷鼓励商贸往来,各地的商会也越发活跃起来。江南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件沿着运河,一路北上,运往京城以及北方的各大城镇。而北方的皮毛、药材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往南输送。
苏州城的丝绸大户刘老爷,正指挥着工人们把一匹匹织好的丝绸小心地装箱。他满脸笑意地对身边的管家说:“如今这朝廷的政策好啊,咱们这丝绸销路更广了,这一趟运往京城的,可得多赚不少银子呢。”
管家也是点头称是,“老爷说的是,而且这路上关卡也不像以往那般刁难,运输顺畅多了,成本降下来,利润自然就上去了。”
刘老爷看着一箱箱的丝绸,仿佛己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进账,“哈哈,咱们可得好好抓住这机会,把咱这丝绸生意做得更大,也算是响应朝廷号召,让这成化新风吹得更劲呐。”
可这世间的事儿,有好的一面,自然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一些守旧的大臣们,觉着这成化新风太过激进,打破了以往的诸多规矩,心里颇有怨言。
御史大夫王大人,在朝堂上就公然上奏道:“陛下,臣以为这成化新风,虽说有其利处,可如今这朝堂之上,官员们都忙着去迎合新规,人心惶惶,恐生乱子啊,还望陛下三思,莫要让这变动坏了朝廷根基。”
朱见深听了这话,心里很是不悦,“王大人,你这话可就偏颇了,以往那朝堂是何模样,你我心里都清楚,吏治腐败,百姓受苦,如今这新规正是为了拨乱反正,让朝廷能更好地运转,让天下得以大治,怎就成了坏朝廷根基之举了?”
王大人还想争辩,却被朱见深抬手制止了,“朕心意己决,这成化新风必须推行下去,当然,朕也会广纳谏言,不断完善,可若是谁想无故阻拦,那朕绝不轻饶。”
一时间,朝堂上那些原本还想附和王大人的,也都噤了声,不敢再多言语。
在文化方面,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地的学子们汇聚在书院之中,诵读经典,探讨学问,一片热闹的求学景象。
岳麓书院里,夫子正站在讲台上,讲解着经史子集,台下的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还举手提问,互相交流见解。
有个叫林宇的年轻学子,一脸热忱地说道:“夫子,如今这成化新风,让咱们读书之人更有盼头了呀,朝廷重视学问,往后咱们定能有更多机会报效国家呢。”
夫子捋着胡须,微笑着点头,“确实如此,你们当珍惜这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日后也好为这天下,为这成化新风的延续添砖加瓦啊。”
而在民间,各种文学创作也日益繁荣,诗词、话本等深受百姓喜爱。街头巷尾的茶馆里,说书先生一拍醒木,便开始讲起那精彩的故事,引得众人围坐倾听,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有个擅长写话本的文人叫周生,他创作的话本在市面上颇受欢迎。这天,他正和几个好友相聚,谈论着自己新构思的故事。
“我想着啊,就以这成化新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为蓝本,写一个曲折离奇又有趣的故事,让大家都能看到这好政策给咱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呢。”周生兴致勃勃地说道。
好友们纷纷赞同,“好主意啊,周生,你这写出来,肯定又能大卖,也算是用咱们的方式为这成化新风做个宣扬了。”
在农业上,朝廷组织了农官们到各地去推广新的农耕技术。北方的干旱地区,开始尝试着挖渠引水,灌溉农田。
老农赵伯看着那新挖的水渠里流淌着清澈的水,浇灌到自家的田地里,眼眶都了,“活了大半辈子了,以往这地一到旱季就收成不好,如今有了这水渠,庄稼有救了呀,这朝廷真是为咱老百姓做了大好事啊。”
农官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其他农户如何合理用水,“大家伙儿可得记住了,这水不能浪费,按照咱教的法子来灌溉,这庄稼肯定能长得更好,今年的收成指定差不了。”
然而,就在这成化新风继续推行的过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却给了朝廷一个不小的考验。南方多地暴雨连连,引发了洪涝灾害,不少村庄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消息传到京城,朱见深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救灾之策。
户部尚书站出来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要拨出救灾银子,发放到受灾地区,先让百姓有饭吃,有地方住啊。”
工部尚书也赶忙说道:“臣以为,还得派得力的官员去组织百姓抗洪救灾,加固堤坝,防止这灾情进一步扩大。”
朱见深立刻下旨,“众卿家所言极是,即刻按此去办,救灾之事,刻不容缓,朕要你们务必尽全力保住百姓的性命,减少损失。”
各地的官员们纷纷响应,带着救灾物资和官兵们奔赴受灾地区。那受灾的地方,一片狼藉,百姓们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负责救灾的官员张大人看着眼前的惨状,眼眶泛红,大声喊道:“大家莫怕,朝廷的救灾物资马上就到,咱们一起先把堤坝加固,把水堵住,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的。”
百姓们听了这话,像是看到了希望,纷纷拿起工具,跟着官兵和官员们一起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去。
经过数月的努力,南方的灾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百姓们也在朝廷的帮助下,开始重建家园。
朱见深听闻灾情缓解,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他深知这成化新风要想长久推行下去,面对这样的天灾等诸多困难,必须要让朝廷和百姓齐心协力去克服。
在外交上,成化年间也积极与周边的国家和部落进行交流往来。西域的使者们带着当地的奇珍异宝来到京城,朝见朱见深。
朝堂之上,西域使者献上了精美的毛毯、香料等特产,恭敬地说道:“大明朝圣上,我等奉我王旨意,特来朝见,愿与大明交好,互通有无啊。”
朱见深笑着说道:“贵使远道而来,朕甚是欢迎,我大明也愿与西域各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往后这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都可多多开展呐。”
而在东北方,与一些部落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双方互市,交换着各自所需的物品,边境地区也比以往安宁了许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成化新风己经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还是市井之中的百姓,都切实感受到了它带来的改变。
朱见深站在宫城的高处,望着这京城内外一片热闹又有序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一路推行过来,虽有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下去,这大明朝必将在这成化新风的吹拂下,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