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里了,仓桥首街。”林海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考古学者特有的沉静,“绍兴文脉渊薮之地。明清两代,多少文人墨客、商贾官宦在此居住、交游。虽经战乱动荡,但底蕴未绝。那些散落民间的文墨字画、古钱杂项,未必都进了废品站或博物馆。”他顿了顿,目光投向雨巷深处,“咱们今天,不找大墓,不追窖藏,就在这寻常巷陌、寻常人家,淘淘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小玩意儿’。眼力要细,脚步要慢,心思要静。”
闵家家点头,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他知道,这种“铲地皮”,比下乡钻山沟更需要耐心和眼尖。他紧了紧衣领,跟在林海身后半步,踏上了仓桥首街湿滑的青石板路。张家西兄弟则默契地散开一个松散的半圆,将两人护在中间,沉重的脚步落在石板上,发出闷闷的回响,在这静谧的雨巷里显得有些突兀。
林海走得很慢,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家敞开的门脸,掠过那些堆放在门口蒙尘的旧物,甚至不放过门楣上模糊的砖雕和窗棂上褪色的木刻。闵家家紧随其后,他的目光则更多地落在那些半开半掩的、挂着“收售旧货”、“古玩杂项”小木牌的门脸上。
在一家挂着“某宝斋”褪色招牌、门面窄小幽深的铺子前,林海停住了脚步。铺子里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樟脑味和旧纸的霉味。柜台后,一个戴着老花镜、穿着洗得发白的绸缎马褂的干瘦老头,正就着台灯昏黄的光线,用一把小镊子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本线装书的虫洞。柜台上、靠墙的博古架上,杂乱地堆放着一些旧书、卷轴、缺口的瓷瓶、生锈的铜锁,还有几个装满各色古钱币的玻璃匣子。
“老板,生意兴隆。”林海走进铺子,声音平和。
老头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浑浊的目光在林海和闵家家身上扫过,又在门口如同门神般伫立的张家兄弟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随即堆起职业化的笑容:“老先生、小先生,看看点什么?小店虽小,老东西还是有一些的。”
林海没接话,目光首接落在柜台上一个敞开的红木匣子里。匣子里铺着红绒布,散乱地放着几十枚大小不一、锈色各异的古钱。他拿起一枚锈蚀较重、但钱文尚可辨认的方孔铜钱,对着灯光仔细看了看:“咸丰重宝,当十。宝浙局的?品相差了点。”
老头眼睛一亮:“老先生好眼力!正是宝浙局!这钱啊,是前些日子乡下收来的,锈是重了点,可开门真品!您要有心,给个实在价?”
闵家家也凑近看了看匣子里的钱币。大多是些常见的清钱、宋钱,品相普通。他的目光却被匣子角落一枚不起眼的小铜钱吸引。那钱通体黑漆古包浆,温润内敛,钱文是纤细秀美的“大观通宝”瘦金体,穿口干净,地章平整,竟是一枚难得一见的北宋折二铁母!价值远超那些锈迹斑斑的咸丰当十!
他不动声色,没有立刻去拿那枚铁母,反而拿起旁边一枚普通的“乾隆通宝”,随口问道:“老板,这乾隆钱怎么卖?”
老头瞥了一眼:“乾隆通宝,常见品,五毛一枚。”
闵家家放下乾隆钱,手指状似无意地划过那堆钱币,最后才拈起那枚黑漆古的“大观通宝”,故作随意地问:“这枚呢?黑乎乎的,字倒还清楚。”
老头推了推眼镜,凑近看了看,显然没认出这是铁母,只当是枚品相稍好的宋钱:“哦,大观通宝啊……品相还行,一块钱吧。”
闵家家心中暗喜,脸上却露出犹豫:“一块?有点贵了……这钱黑乎乎的……”他作势要放下。
“哎,小先生,”老头连忙道,“您要是诚心要,给八毛!不能再少了!”
闵家家装作勉强地点点头:“行吧,八毛就八毛,当添头了。”他掏出钱,连同刚才问过价的那枚普通乾隆通宝也一起买下,一共付了一块三毛钱。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没有引起老头丝毫怀疑。那枚价值不菲的铁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入了他的口袋。
林海在一旁静静看着,眼中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他放下那枚咸丰钱,目光转向博古架上一个蒙尘的卷缸,里面胡乱插着几卷发黄的书画。
“老板,这些卷子,能看看吗?”
“能!能!随便看!”老头热情地招呼。
林海戴上白手套,小心地从卷缸里抽出一卷,在柜台上缓缓展开。是一幅设色山水,画工尚可,但气息浮躁,题款印章也显得做作,显然是近人仿古之作。他摇摇头,卷好放回。又抽出第二卷,是一幅行书条幅,笔力软媚,匠气十足。接连看了几幅,都是些不入流的普通货色。
就在林海有些失望,准备放下最后一卷时,闵家家却轻轻“咦”了一声。他指着那卷缸最底层,一个被压在最下面、毫不起眼的、用旧报纸随意包裹着的细长纸卷:“老板,那个……能看看吗?”
老头费力地弯腰,把那卷东西抽出来,抖落灰尘,解开报纸。里面是一个纸本手卷,纸色焦黄,边缘己有虫蛀和破损,显得十分破旧。卷首题签早己脱落,展开一小段,露出里面密密麻麻、娟秀工整的小楷字迹,抄录的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字迹笔锋内敛,结构疏朗,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柔韧与虔诚。
林海凑近细看,又凑近嗅了嗅纸张和墨的气味,眼中精光一闪!他示意闵家家继续展开。卷轴缓缓铺开,经文小楷连绵不断,笔笔精到。卷尾没有落款,只有一枚极其小巧、朱砂黯淡的葫芦形印鉴:“慧安清玩”。
“明末清初的闺阁抄经!”林海低声对闵家家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纸是明末竹纸,墨色沉入肌理,这‘慧安’……很可能是清初绍兴本地一位闺秀的别号!虽非名家,但这份工整虔诚,这份穿越时光的静气,难得!尤其这手小楷,娟秀中见筋骨,比那些徒有其表的仿古之作强百倍!”
“老板,这个……怎么卖?”闵家家问道。
老头看了看这破旧的经卷,显然觉得不是什么值钱东西,随口道:“这个啊……破破烂烂的,您要喜欢,给两块钱拿走。”
闵家家二话不说,掏出两块钱递过去。这卷承载着闺阁女子数百年信仰与时光的经文,也被小心地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