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的起床哨在清晨五点三十分准时响起。
郑云朝几乎是瞬间从床上弹起,比哨声还快了一秒——这是他这一年半部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窗外还是一片漆黑,只有操场上的探照灯投下惨白的光。
“今天文化课复试,都打起精神来!”班长在走廊里吼着,脚步声由远及近。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各队学员列队站好。郑云朝所在的第三组被分配到203教室。
走进考场时,郑云朝注意到讲台上坐着的不只是平时的教官,还有一位两鬓斑白的大校——听说是军事理论教研室的主任。
每年新入学的新学员都要重新对文化课知识进行复考。
郑云朝对自己的文化课知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试卷发下来的瞬间,教室里只剩下纸页翻动的声音。
郑云朝先快速浏览了一遍:军事理论辨析题、战略学案例分析、军事科技论述题……都是他准备过的内容。
他深吸一口气,拧开钢笔帽,开始作答。
交卷铃响起时,郑云朝正好写完最后一个句点。
他活动了下因长时间紧绷而酸痛的手指,将试卷整齐地放在讲台一角。
那位大校主任似乎多看了他一眼,但郑云朝不敢确认,只是敬了个标准军礼便离开了教室。
午餐时,食堂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学员李瑞端着餐盘挤到郑云朝旁边。
“那道案例分析你怎么答的?我都是按照教材上写的,总觉得不对……”
郑云朝正要回答,班长突然走过来敲了敲桌子:“郑云朝吃完去教研室一趟,李主任找你。”
周围瞬间安静了几秒,所有人都看向郑云朝。
教研室主任单独召见,这通常意味着要么闯了大祸,要么……
“你完了,”同学李瑞半开玩笑地说,“肯定是你那道非标准答案惹的祸。”
郑云朝快速扒完剩下的饭菜,整理好军容,向教研室跑去。
教研室的走廊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郑云朝在标有“李卫国 主任”的门前站定,深吸一口气,敲门。“报告!”
“进来。”
李主任的办公室出乎意料的简朴,除了满墙的书和一张堆满文件的大办公桌,几乎没有多余装饰。
老人正在翻阅一沓试卷,郑云朝一眼就认出了自己那份——上面有许多红色批注。
“郑云朝!”李主任摘下老花镜,“从侦察连报考上来的?”
郑云朝站得笔挺回答道:“报告,是的。”
“高考成绩也是位列前茅,部队对你的推荐信上评价也很高。”
李主任认真地看着郑云朝。又缓缓开口:“你的答卷很有意思。”
“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写的?”李主任继续问道。
“报告报告主任,部分是我在部队时候的启发。部分是我读了一些外军资料后的思考。”郑云朝如实回答。
李主任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本书递给他:“《战中的智慧》,我的老师写的。里面有些观点你可能会感兴趣。”
郑云朝双手接过,发现书页间夹着许多便签,显然是经常被翻阅的珍本。
“谢谢主任!我一定认真学习。”
“下周有个军事理论研讨班,”李主任轻描淡写地说,“你来当助教,给一年级学员讲讲你的那篇答卷。”
郑云朝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研讨班助教通常由高年级优秀学员担任,这简首是...
“有问题吗?”李主任挑眉。
“报告,没有!保证完成任务!”郑云朝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
走出教研室,郑云朝第一时间翻开那本书。扉页上有李主任的亲笔题字:“致未来的战略家”。
郑云朝的手心发热,他赶紧合上书,生怕自己的手汗弄脏珍贵的页面。
回到宿舍,李瑞立刻围了过来,满脸好奇:“咋样咋样,主任找你干啥了?是不是狠狠批了你一顿?”
郑云朝扬了扬手中的书,满脸抑制不住的兴奋:“主任给了我这本书,还让我下周去当军事理论研讨班的助教!”
李瑞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啥?助教?这可是高年级优秀学员才能当的,你这刚入学就……”
其他同学也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眼神里满是羡慕。
郑云朝经过文化课复试和体能测试,军事理论单科第一,取得了总成绩全队第三的好名次。
接下来的几天,郑云朝一头扎进了备课中。
他仔细研读《战中的智慧》,结合自己的答卷和部队经历,认真准备每一个知识点。
终于,研讨班的日子到了。郑云朝站在讲台上,虽然还有些紧张,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李主任坐在教室后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清晨五点半,姜尔岁在睡梦中突然惊醒。
窗外还是一片漆黑,宿舍里安静得能听见水管中水流的声音。
国庆长假,整个宿舍就剩她一个人留校。
姜尔岁赤脚走到窗前,推开玻璃。
十月初的晨风带着凉意灌进来,远处城市中心的方向隐约传来庆典筹备的喧闹声。
就在她抬头望向天际线的瞬间,东方的云层突然被朝阳撕裂,一缕金光正好照在她胸前的子弹壳吊坠上。
一千两百公里外的军校操场,郑云朝正踢着正步走向旗杆。
作为本期优秀新生,他获得了国庆升旗护旗手的荣誉。
军靴砸在水泥地上的声音像鼓点一样整齐,他双手持旗,余光不自觉地扫向观礼台。
“正步——走!”教官的口令炸响在耳边。郑云朝收回思绪,将国旗高高扬起。
在红旗展开的瞬间,朝阳正好跃出地平线,将他肩章上的金属徽章映得发亮。
上午九点,姜尔岁背着相机包走出校门。
她今天要去采访退伍军人协会的国庆活动——这是她自己争取的实习任务。
自从郑云朝入学后,他们的联系就变成碎片化的——几分钟的通话,凌晨的短信,偶尔通过信件分享长篇心事。
退伍军人活动中心挂满了国旗。姜尔岁调试相机时,一位独臂老兵正在讲述边境作战的故事。
当老人说到“我们趴在雪地里三天三夜”时,姜尔岁突然想起郑云朝以前信里提到的野外生存训练。
姜尔岁下意识摸了摸子弹壳吊坠,调整焦距,将老兵坚毅的眼神和胸前的勋章一起框进取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