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巷的青砖小院里,铜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五岁的嫣儿公主踩着绣金木凳,踮脚往红泥炉里添炭,发髻上的珍珠坠子晃得人眼花缭乱。
"苏瑾快来!这蜀地新进的椒粉可辣了!"她挥着小银勺指挥御厨改良汤底,全然不顾裙摆沾了油渍。苏瑾刚跨进门槛便听见这脆生生的吆喝,怀里抱着的宣州冰纹砚差点跌在地上。
"小祖宗,您这火锅铺再开下去,御膳房怕是真要关门了。"他笑着将砚台搁在梨木案上,瞥见顾清正从袖中掏出个通体碧玉的食盒:"岭南新贡的鲜虾?你也不怕烫坏了这娇贵玩意儿。
"林婉儿掐着腰间的香囊嗤笑:"你那砚台倒是矜贵,可抵得过嫣儿用火锅宴请众臣的体面?
"李琰默默将蜀锦屏风立在廊下挡风,耳尖却红了——那屏风上绣的正是嫣儿啃兔头蘸酱料的童趣模样。
嫣儿早己旋风般扑过来,揪着苏瑾袖口撒娇:"苏瑾最好了!
快把砚台磨了墨,待会儿写食评!
"孩童掌心温热,苏瑾喉头一哽,想起年前陛下特许嫣儿"试商"的旨意,原以为不过是玩闹,如今这火锅香气竟飘满了半座长安。
铜锅滚沸,嫣儿执银筷分食,动作娴熟如御宴执勺宫女。
顾清夹了片薄如蝉翼的雪花牛肉入汤,嫣儿急得跺脚:"三秒!只能涮三秒!"惹得众人大笑。
李琰悄悄将剥好的虾仁堆在嫣儿碗中,却被她眼尖发现:"李瑾吃这个!
我让人从波斯商队换了奶酪,蘸着吃最妙!
"暮色渐浓,嫣儿趴在苏瑾膝上打盹,手里还攥着账本。
顾清蘸着汤底在宣纸上写"天下第一锅",墨迹被蒸汽熏得晕开,倒像是朵云。
"陛下说,嫣儿若能撑过三秋,这铺子便算她的私产。"李琰轻声说。
苏瑾望向檐下灯笼上"嫣记"二字,忽觉那稚嫩的笔锋,竟比宫阙匾额更明亮。
"若他日这铺子开到京府街去..."苏瑾忽抚过案上砚台,墨池里残渍凝成一朵墨梅,"我定日日来替小掌柜磨墨记账。"
火锅店里,嫣儿正忙着招呼客人,林婉儿,苏瑾,顾清, 他们都来帮忙。
"嫣小姑娘,"一个老顾客笑道,"你这火锅,真是越吃越上瘾啊!"
嫣儿正要答话,突然看见门口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妇人衣着朴素,但气度不凡。
"这位婆婆,"嫣儿上前招呼,"里面请。"
老妇人慈祥地看着她:"你就是嫣儿吧?"
嫣儿一愣:"婆婆认识我?"
老妇人笑而不语,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嫣儿接过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这玉佩,竟与她父皇的那块一模一样!
"这......"嫣儿正要询问,老妇人却己经走进店内。
"来一锅清汤,"老妇人坐下后说,"再加些青菜。"
嫣儿连忙吩咐厨房准备。她总觉得这位老妇人有些眼熟,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火锅端上来后,老妇人优雅地涮着菜,仿佛像她母后一样,礼仪什么的都很棒,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质。
"婆婆,"嫣儿忍不住问,"您以前吃过火锅吗?"
老妇人微微一笑:"没有吃过呀,但是我听说好久,所以今天来吃了。"
“那你感觉味道怎么样呢”嫣儿问道。
老婆婆刚要回家,却被外面的喧闹声给打断了。
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皇帝和皇后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一群侍卫。
"母后!"皇帝激动地喊道。
嫣儿惊呆了:父皇叫母后,那这位老妇人,应该就是她的皇奶奶了,早之前就听说过,皇上奶奶去为国祈福了,现在回来了,第一个看的还是她,那是不是她很重要呀。!
老妇人——太皇太后慈祥地笑了:"哀家回来了。"
原来,太皇太后多年前离宫祈福,如今功德圆满,特地回宫看望儿孙。
"嫣儿,"太皇太后拉着她的手,"哀家听说你开了家火锅店,特地来看看。"
嫣儿脸一红:"皇奶奶,您怎么不早说......"
太皇太后笑道:"哀家想给你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