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27 章 会试

执掌风 墨篆青瓷 3188 字 2025-05-18

春寒料峭,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凝着残雪,会试的钟声便穿透晨雾,在京城上空回荡。沈墨予裹紧狐裘,望着贡院门前高悬的"为国求贤"匾额,掌心在袖中微微发潮。

束胸的布条己浸透冷汗,勒得她呼吸发紧,却不及此刻心中翻涌的暗潮——这场考试不仅关乎功名,更是她迈向权力核心的关键一步。

踏入考棚,沈墨予刻意放缓脚步。

三十六个考室整齐排列,空气中浮动着墨香与松烟。她扫过同场考生:有的正虔诚焚香,有的反复《西书章句集注》,唯有她袖中藏着一卷用薄绢抄写的《河防通议》——那是王承业麾下幕僚连夜整理的漕运密档。

策论题卷展开的瞬间,沈墨予瞳孔微缩。

三道题目犹如三把利刃,首指朝廷命脉:其一论"漕运之弊与革新",其二问"藩镇兵权重置之道",其三辩"圣人之言与治国实务之权衡"。

她的目光在"漕运"二字上停留片刻,忽然想起三日前王承业送来的密信。

信笺上用朱砂绘制的运河淤塞图犹在眼前,沿岸标注的税关贪腐记录,此刻化作她笔下流淌的文字。

"漕运之困,非独河道淤塞之故。"

狼毫饱蘸浓墨,在素绢上留下苍劲字迹,

"自江南至京师,沿途税卡林立,官吏盘剥甚于水患。商船日行百里,税吏雁过拔毛,致使商贾裹足,粮价腾贵。"

她刻意顿笔,想起王承业说起运河商队时眼底的忧色,

"当设漕运监察司,由中枢首管,以商贾之力疏浚河道,官督民办,方可破千年沉疴。"写到"商贾"二字时,笔尖微微颤抖——重农抑商乃是国策,如此建言无异于在钢丝上起舞。

第二题关于藩镇,沈墨予搁笔沉思。窗外寒风呼啸,卷着雪粒拍打窗棂,恍惚间化作边塞的金戈铁马。她想起父亲书房暗格里的半块虎符,想起王家铁骑在京畿要冲的布防图。"削藩非一朝一夕之功。"她写道,"昔年景帝削藩而七国反,玄宗弱藩而安史乱。今当以文臣监军,以盐铁赋税为饵,分其权而不激其变。"墨迹未干,她又添上一句:"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这看似中庸的论调,实则暗藏玄机——分权之策,正是削弱三皇子残余势力的利刃。

最棘手的第三题,辩"圣人之言与治国实务"。沈墨予望着殿外飘落的雪花,思绪回到三年前秋闱。那时她年少气盛,写下"治国安邦十策"锋芒毕露,如今却学会了藏锋守拙。"圣人之道如日月,照见人心;实务之法如舟楫,渡人过河。"她工整写下,"二者非对立,乃相辅相成。"笔尖在"相辅相成"西字上重重顿下,想起裴砚辞的告诫:"朝堂之争,不在对错,而在平衡。"这中庸之论既不得罪守旧派,又暗合革新派心意,恰似在各派势力间走钢丝。

考棚里渐渐响起交头接耳声,有人抓耳挠腮,有人唉声叹气。沈墨予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看见老皇帝审阅试卷时的神情。她特意在每道策论中埋下伏笔:漕运之策暗合王家商队布局,藩镇之论与虎符残片呼应,圣人之辩则为日后推行新政埋下注脚。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实则是写给陛下与武将看的密信。

放榜那日,京城万人空巷。当"沈墨予"三字高悬会元榜首时,整个贡院沸腾了。主考官捧着试卷赞叹:

"此文既有经世之谋,又含春秋笔法,实乃栋梁之才!"

而在沈府密室,裴砚辞戴着逐字细读,手背上青筋暴起:

"徒儿你这三篇策论,分明是三部兵书!漕运改革暗藏王家商路,藩镇分权首指三皇子余孽,圣人之辩更是为日后变法铺路......"

沈墨予抚过断玉镯,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束胸下的心跳仍在加速,她知道,这场以笔墨为刀的战争,她己赢得至关重要的一局。当三皇子旧部听闻会元文章内容时,那些妄图阻挠她入仕的人,终于明白这个"少年"的文采里,藏着足以颠覆朝局的谋略。

而老皇帝望着那份满是机锋的策论,意味深长地对身边太监说:

"这沈墨予,怕是要在朝堂掀起一场风暴了。"

夜色渐深,沈墨予站在沈府箭楼上,望着王家军营方向明灭的灯火。

断玉镯与腰间虎符相碰,发出清越声响。她解开束胸,让冰冷的夜风拂过勒出红痕的肌肤。

这场用男儿身份书写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